導讀:隨著2016年新版危廢名錄的出臺以及國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利好政策不斷發布,危廢行業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未來幾年危廢行業高景氣度有望延續,步入“黃金時代”已然吹響號角。
2016年,環保部發布的新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將我國危廢分為46大類479種。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危廢的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工業危廢,如廢酸廢堿、金屬類、有機類、殘渣類等,占全部危廢產生量的70-75%;二是醫療廢物,如醫療衛生、制藥等行業產生的醫療廢物等,約占全部危廢產生量的14%;三是日常生活過程產生的廢物,如生活中的殺蟲劑、農業中的農藥等,占全部危廢產生量的11-16%。
從以上數據看出,工業危廢占比權重較高。環保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工業危廢產生量為4220萬噸,較2014年的3633.5萬噸增長16.1%。
在危廢產生量增長的同時,頒發的經營許可證也在增加。截至2015年底,各省(區、市)頒發的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經營許可證共2034份,較2014年的1921份增加113份。全國危廢經營單位核準危廢處理能力達5263萬噸/年,同比增長22.3%。
2006-2015年我國經營許可證數量統計變化
雖然危廢產生量、危廢經營許可證數量和核準危廢處理能力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但危廢行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成為行業發展的壁壘。
危廢產生量統計數據存在爭議
實際上,我國每年危廢產生量的統計數據存在較大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危廢產生量遠遠超過官方統計的數據,大量的危廢沒有納入環境統計年鑒的統計口徑。相較而言,發達國家在危廢治理方面起步早,政策和監管較我國更為完善,因此危廢的統計也更加準確科學。
以2014年為例,美國、日本、英國、挪威、瑞士等國的危廢固廢占比都高于5%,韓國的危廢固廢占比也有4%。而2014年我國危廢固廢占比僅為1.1%,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以工業廢物為例,若危廢固廢占比達到3%,當年我國危廢實際產生量將超過1億噸,因此,有近7000萬噸的危廢沒有納入統計口徑。
危廢產生量與實際處理規模不均衡
目前,國內工業危廢產生量大部分集中在東部、西北部工業化地區。據環保部發布的《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以下簡稱《年報》)顯示,2016年,全國共有246個大、中城市向社會發布了2015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此次發布信息的大、中城市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為2801.8萬噸,同比增長15%。其中,綜合利用量1372.7萬噸,處置量1254.3萬噸,貯存量216.7萬噸。
根據《年報》顯示,2015年工業危廢產生量排在前三位的省份分別是山東、湖南和江蘇,經營許可證數量排在前三的省份分別是江蘇、湖南和廣東,但是危廢持證單位實際經營規模排在前三位的省份是江西、山東和廣東。在危廢產生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僅山東省的工業危廢產生量和實際處理規模基本相匹配,這也說明了山東省的工業危廢綜合利用率較高,地區之間危廢綜合利用率差異較大。
2015年各省(區、市)大、中城市工業危廢產生情況統計
2015年各省(區、市)危廢經營許可證數量統計
2015年各省(區、市)危廢持證單位實際經營規模(單位:萬噸)
通過統計看出,當前我國各地區危廢產生量與實際經營處理規模不均衡現象較為明顯。同時,市場上還存在有的危廢處理企業“吃不飽”,有的“吃不完”,有的產生危廢的企業找不到處理渠道等現象。
行業門檻高、處理資質單一,弱小企業居多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危廢市場參與者眾多,但整體規模和生產能力偏小,大部分企業技術不強、資金缺乏、研發能力弱,處理資質單一,呈現出顯著的“散、小、弱”特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較少。
另一個客觀現實是危廢行業進入門檻高,主要有以下三大壁壘:
1、資質壁壘
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從事危廢收集、貯存、處置經營活動的單位,須具有危廢經營許可資質。雖然現在危廢經營許可資質已經下放到省級及以下環保部門,大大縮短了資質獲得周期,但一般情況下新的危廢項目從開始申請到落地投產最快需要2-3 年,一般則要3-5年,改擴建的項目也要1年以上的時間。除經營方式外,危廢經營許可資質還對危廢處理種類和規模進行規范。
2、資金壁壘
危廢處理設施一般需要大額初步資金投資。據相關資料測算,總容量為30萬噸/年的填埋處置設施通常需要約人民幣1億元的初步投資。由于初步資金要求高,行業參與者需要擁有大量資金及優秀的融資能力,才能進入市場。
3、技術壁壘
危廢一般具有腐蝕性、毒性等危險特性,如風險控制經驗不足,會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對技術管理的要求較高。危廢處理技術路線大致分為分類、預處理、最終處置等幾個核心環節,危廢處理技術結合了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學科的技術,具有復合性強的特點,行業技術門檻較高。
雖然行業發展存在一些壁壘,但危廢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政府重視程度增加,法規趨嚴
危廢處置行業是一個法律法規和政策引導型行業,縱觀世界各國危廢處理行業的發展歷史,環保法規越健全、環境標準與環境執法越嚴格的國家,危廢處理行業也就越發達。
自2012年《“十二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發布后,國家將危廢污染防治工作作為環境保護的重點領域。有關危險廢物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也在近幾年間陸續發布,加速推進了危廢行業的發展。
以2004年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龍頭,以2007年修訂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和1999年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為骨干,以2008年修訂《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13年的《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和危險廢物鑒別、焚燒、填埋標準為枝干,我國已構建了一系列危廢處理過程管理制度。
2016年5月底頒布的“土十條”也對危廢處置污染源的管控要求具有一定的反促作用。加之,2016年發布的新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的實施,危廢管理已更上一層樓。
巨頭紛紛布局,并購潮涌現
受行業高景氣度、高盈利性的吸引,近年來,眾多跨界者強勢進入,搶占危廢處理市場。一方面,大型企業具備資質種類、技術水平、運營經驗等多方面的優勢,有利于在未來形成規模化協同效應,也有利于打造自身品牌獲得政府信任。另一方面,資質審批權的放開將逐步促成原有地域壁壘的打破,小型企業最依賴的經濟護城河將可能不復存在,而大型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綜合優勢進行跨地域收購,搶占行業市場空間。
目前,危廢行業的整合主要集中在危廢處理行業較為發達、處理企業較多的地區。原先危廢行業內規模較大的企業推行“外延并購+內生式擴張”的策略以提高危廢處理能力,重點搶占危廢終端資源并加強一站式服務能力建設。
而危廢行業外的環保企業則紛紛采取外延式并購危廢處理企業進入危廢行業。如雪浪環境,自2014年收購無錫市工業廢物安全處置有限公司51%股權,正式進入工業危廢處理領域,2015年和2016年又先后控股及參股了江蘇匯豐天佑環境、上海長盈環保服務有限公司,截至2016年底,該公司的危廢處理資質已達到17.5萬噸/年。再如桑德再生,2017年的一個重大發展戰略是將旗下現有的危廢企業做成樣板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時,積極布局危廢領域。
處理需求缺口巨大,市場還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根據《年報》顯示,2015年,全國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核準經營規模達到5263萬噸/年,其中,核準利用規模為4155.1萬噸/年,核準處置規模為982.4萬噸/年。從實際利用處置情況來看,2015年危險廢物實際經營規模為1536萬噸,其中,實際利用量為1096.8萬噸,實際處置量為426萬噸。統計數據說明當前危廢處置的實際利用率還很低,缺口大,市場還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隨著2016年新版危廢名錄的出臺,以及國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利好政策不斷發布,危廢行業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如果按照15%的復合增長率計算,預計到2020年我國工業危廢產生量達到8488萬噸。處理各種類別的危廢收費標準各不相同,但遠遠高于一般工業固廢100元/噸的水平。如果按照危廢平均處理價格為2200元/噸測算,2020年危廢行業規模將達到1867億元,危廢行業將進入“黃金時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