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屋建瓴、高瞻遠矚,作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科學判斷,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創造性地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發展戰略思想,為化解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的世界性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彰顯了我國智慧與擔當。
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我國引領并促進國際節能減排潮流。作為2016年G20主席國,我國為推動G20在提高能效、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引領作用,牽頭制定了《G20能效引領計劃》,首次明確了G20能效提升目標。為響應《巴黎協定》,我國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節能服務產業作為節能減排事業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力量,不僅是我國的朝陽產業,同樣是世界的朝陽產業。
《G20能效引領計劃》意味著,G20成員國的政治領導人對能效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狀況下,這也是繁榮經濟的重要手段。各國應以此為“引領”,全力實現各自的節能減排目標。
取各國節能減排之精華
德國是世界上繼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加拿大之后的第七大能源消費國,也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德國政府非常重視節能減排。德國有較為成熟的節能法律、法規;能效行動計劃;節約能源條例;能源經濟法等。在激勵機制上,有直接財政撥款、稅收優惠、政府監管等措施;此外,中小企業能源效率特別基金、市場激勵計劃等。在
建筑節能、交通節能、可再生能源發展等方面都有創新機制。德國還充分利用市場化機制,有效推動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實施、專業節能中介機構的設立、建筑能耗證書制度、節能產品標識、能源管理師培訓和各類對公眾開放宣傳展示等。值得借鑒的是德國等歐盟國家在確定節能減排目標后,都有強大的公共財政支持作后盾,包括有專門的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建立專項基金等;另外,德國政府還非常重視節能咨詢機構建設,不僅滿足了企業和公眾的需求,還可以落實國家有關政策。
瑞典作為目前世界典型的福利國家,除了富裕穩定的生活外,讓很多人心馳神往的在于其空氣清新,自然宜居的環境。瑞典一度遭遇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瑞典現在的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其主要還是得益于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和環境政策法規的健全。瑞典早在1964年就頒布了第一部環境保護法律。到1999年,瑞典將歷年制定的15個不同領域的環保法律進行了合并、綜合、修改、增加,正式出臺了綜合性的《國家環境保護法典》。稅收政策也是環保政策的重要部分,目前,瑞典的環保稅費有70多種;瑞典的生態教育是從學校抓起,在瑞典《義務教育學校大綱》的16門課程中,有9門涉及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要求。
總的說來,瑞典的環境治理政策特點較為鮮明,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國借鑒。一目標明確,管理體制完善;二采用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引導企業注重環保;三企業推出大量環保產品,環保產業成為經濟新增長點。此外,瑞典還極其注重國際合作。近年來,他們有意識地將環境治理與消除貧困聯系起來。據悉,近日瑞典公布了本國的節能減排計劃,承諾到2045年完全消除溫室氣體排放,并呼吁所有國家包括美國“逐步落實并最終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此外,歐盟作為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擁有27個會員國。在環境政策方面歐盟各國步調一致,為保護環境制定了非常嚴格的大氣排放標準,所有成員國必須嚴格遵循。燃煤電廠是溫室氣體及有關污染物排放的重要來源,歐盟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政策重點。有關燃煤電廠環境保護及排放的法規主要有三類文件,即BAT(“最佳可行技術”文件)、ELV(指歐盟一些給出了污染物排放限定值的環保規范或標準)和IED(生效的法規)。
我國是燃煤發電的大國,了解歐盟國家的相關環保政策及技術可為國內提供良好的借鑒。歐盟國家燃煤電廠在電網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除了波蘭、丹麥和德國外,其他國家的燃煤電廠比例基本在30%以下。我國燃煤發電在電網中所占的比例約為74%,高于歐盟的總體水平,其對環境影響的敏感程度相對更高,環保部門進行嚴格控制是必然的趨勢。如根據區域、機組容量等條件給出不同限制指標;在限定排放值的同時制定類似BAT文件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環保技術方案具備技術經濟上的合理性等,從而進一步發展我國的
節能環保事業。
打造屬于“中國特色”的國際名片
在德國和法國等一些國家的節能服務公司經過多年的積累、錘煉,兼并、重組,它們的專業化程度和服務水平非常高,已經形成了綜合性節能解決方案提供商,或是極具實力的單一技術供應商。
近年來,我國對外舉措呈現出新的格局,企業正面對一個更大的世界,如何讓節能服務公司更理性地“走出去”,更好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快速穩健的走向國際市場,做大做強的關鍵所在。
長期以來,能源效率一直在各國能源戰略和政策中居于優先地位。我國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視節能和提高能效。從“十一五”時期開始,我國把單位GDP能耗強度下降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動發展方式加快轉變。2005-2015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33.8%,節約能源15.5億噸標準煤,接近目前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一次能源消費總和。世界銀行研究也表明,近二十年來,在全球的節能總量中,我國占了一半以上。我國節能實踐經驗和取得的成效舉世矚目。從歷史的經驗來看,能源技術突破是兩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其有利于促進全社會生產力持續進步。大幅提升能效,搶占能源轉型變革先機,對增強國際綠色競爭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在當前全球貿易增長乏力背景下,強化能效領域交流合作,創新先進理念與技術、最佳實踐、商業模式廣泛傳播,對全球經濟增長與就業、促進可持續發展大有助益。
值得關注的是,各地也積極推進節能減排相關機制制度的完善,不斷提升節能減排績效。河南、山西、吉林、安徽等9個省份均提出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內蒙古探索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江蘇建立了綠色發展第三方評估機制,陜西積極開展節能量和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等。這些市場化手段的引入,不僅有效降低成本,也會培育出新的市場。由此可見,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地位更加突出,成為各方共識?!笆濉币巹澲泄澞墉h保產業也得到了持續重視和強化,增速也有望創新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