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工信部公布第297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布了一批不符合《公告》管理規定的相關企業和產品名單,并宣布自《公告》發布之日起暫停生產銷售。
公告涉及的
新能源汽車企業多達243家,涉及的車型有3025款,主要為新能源客車及新能源專用車。據統計,被暫停生產與銷售的新能源客車有2028款、新能源專用車843款、新能源乘用車154款(統計車型不包含混合動力車型)。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此次被叫停的企業與車輛,已經達到近兩年以來最多數量。針對這一現象,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應該是沒有遞交安全認證的證書。”
檢測報告為何不交?
在6月23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發布的公告中,有109家企業2380款新能源客車未提交《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檢測報告,擬在297批《公告》中予以暫停。目前來看,兩份公告披露的電動客車企業與車型數量基本重合。
根據《關于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從2017年1月1日起,新申報《公告》的客車車型、新申請《推薦車型目錄》的使用三元電池的客車車型,應同時提交證明滿足《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的第三方檢測報告。
工信部要求,2017年新申報的新能源客車要嚴格按照《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執行,并提交相關檢測報告,舊車型在2017年7月1日未補交檢測報告的則只能被暫停。工信部相關人士表示,若新能源產品未達到相關要求,中機中心將不會受理該車型申報補貼目錄,但仍會留出一定的緩沖期。
為何政策實施至今,仍有109家企業未提交安全檢測報告?記者初步統計發現,2380款新能源客車絕大部分是2017年之前《公告》內的車型,只有少部分是2017年新申報的。
針對部分產品被暫停生產及銷售一事,宇通客車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政策的變化,宇通的車型進行了相應調整和升級。被暫停公告的車型都是宇通主動淘汰的,對企業并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也有企業認為,暫停生產銷售事件被看得過于嚴重了,其實這些車型都是企業主動放棄的,“政策變化后,以前的產品既不符合新的標準,也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再保留就沒有意義了。”一位車企相關負責人士說。
除此之外,安源客車董事長兼總經理方俊認為,檢測成本過高可能是造成企業不愿提交檢測報告的原因之一?!靶履茉纯蛙嚈z測,尤其是純電動客車的檢測成本,少則50萬元,多則上百萬元。以每輛50萬元的檢測成本計算,100輛就需要5000萬元,而實際檢測成本往往更高?!狈娇”硎?,與其為舊產品做檢測,不如按照新的標準為新產品做檢測,這樣更符合市場需求。
有業內專家解釋道,“很多車型是為了當初可以拿到補貼,如今隨著政策及用戶需求的變化,淘汰一部分在售車型屬于正?,F象?!?br />
加固安全防線
新時期,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也面臨著新能源汽車安全的重大考驗。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發生起火事故29起,共40輛車,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和專用車事故率達97%。從源頭規避風險,毋庸置疑。
從2016年年底開始,為促進地方政府加強新能源汽車安全監管,推動國家機動車第五階段排放標準的全面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能源局就對新能源汽車安全、機動車排放標準升級執行情況進行專項督察。
督察內容包括: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車安全監管組織機構建立和相關制度建設情況;地方政府新能源車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組成立、工作方案制定以及組織實施工作情況;所在地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質量安全責任制建立、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實情況等。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透露,在安全專項檢查中,發現了部分企業在產品設計、質量控制等方面存在隱患,有些地方的安全監控甚至存在著漏洞。
在李東看來,“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既重要又復雜,涉及到了全產業鏈,也涉及到了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從電池、管理系統到充電樁、充電站等等,從整車的制造存儲到報廢回收拆解等各個環節??梢哉f,安全問題是發展新能源汽車要解決的主要問題?!?br />
2017年年初制定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已于7月1日正式實施。根據《規定》,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準入審核方面將更加嚴格。例如,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發現新能源汽車產品存在安全、環保、
節能等嚴重問題的,應當立即停止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采取措施進行整改;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新能源汽車產品準入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準入,并給予警告,申請人在一年內不得再次申請準入。
雖然,在國家關于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逐步趨嚴的形勢下,技術、安全等細節都將變得更為嚴謹和嚴苛。即便有企業主動放棄的因素,但企業開發的車型不滿足安全認證、技術標準與市場需求,被勒令暫停生產銷售亦是必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