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 日韩 综合 图片,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看片,亚洲 无码 制服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能環保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資料 » 環保技術 > 水處理 » 正文

燃煤電廠濕法脫硫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發布時間:2017/8/21 來源:環境工程 劉海洋

濕法脫硫廢水具有含鹽量高、重金屬種類多等特點,目前主要采用化學沉淀法處理,但是該工藝存在藥劑投加量大、污泥產生量多、以及部分指標達標困難等不足。而且該工藝出水含....
濕法脫硫廢水具有含鹽量高、重金屬種類多等特點,目前主要采用化學沉淀法處理,但是該工藝存在藥劑投加量大、污泥產生量多、以及部分指標達標困難等不足。而且該工藝出水含鹽量高,排放后會產生二次污染。因此,研究開發新型、經濟高效的脫硫廢水處理工藝至關重要。


對已有相關文獻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總結,介紹了脫硫廢水的來源及組成特性,對常規濕法脫硫廢水處理技術原理和利弊進行詳細介紹,系統分析了流化床法、膜分離法、吸附法和電絮凝法等新興處理技術。最后,對脫硫廢水現有處理技術進行分析總結,并對脫硫廢水處理技術研究和發展進行展望。

關鍵詞:脫硫廢水;膜分離;重金屬;廢水處理

由于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并且燃煤發電運行可靠、技術成熟,因此長期以來燃煤發電作為我國能源供給的主要來源[1]。然而在燃煤電廠的運行中會產生各種廢水,主要包括脫硫廢水、循環冷卻系統排污水、酸堿廢水和生活污水等[2-3]。其中脫硫廢水因成分復雜、污染物種類多,成為燃煤電廠最難處理的廢水之一。

目前脫硫廢水主要采用化學沉淀法處理,但該工藝也存在部分水質指標達標困難,而且處理出水含鹽量高,直接排放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點。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報道,也有較多新型處理技術被引入到脫硫廢水處理中。

本文就濕法脫硫廢水的處理技術進展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論述,介紹了脫硫廢水的組成特性,闡述三聯箱沉淀法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系統分析了流化床法、膜分離法和電絮凝法等新型脫硫廢水處理技術,最后對脫硫廢水處理技術發展方向進行展望,以期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鑒。

1廢水來源及特點

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技術由于具有脫硫效率高、技術成熟、設備布置緊湊和對水質變化適應性強等優點,已成為我國當前電廠煙氣脫硫的主流處理工藝[1]。在濕法煙氣脫硫工藝中,由于煙氣中的F-和Cl-的溶解,會使漿液中2種離子濃度逐漸升高,一方面,F-與漿液中的鋁聯合,對石灰石溶解產生屏蔽作用,從而影響脫硫效率;另一方面,漿液中Cl-濃度升高也會影響脫硫效率和石膏品質,同時還會引起管道腐蝕[4]。

為了維持系統穩定運行、保證石膏產品質量和保證脫硫效率,需要控制漿液中Cl-濃度,一般要求低于20g/L[5],因此需排出部分漿液。對于2臺300MW的鍋爐,一般脫硫廢水產生量為8!10m3/h。盡管脫硫廢水水量在電廠廢水中占比很小,但是其含鹽量極高、污染物種類多[6],不同電廠水質波動大[7],同時脫硫廢水具有高濁度、高硬度等特點[8],因此成為燃煤電廠中成分最為復雜、處理難度最大的廢水。

2脫硫廢水處理方法

國內脫硫廢水實際處理方面,僅有少數電廠采用灰場處置[9-10]、水力除灰[4]等方法處理,其余大多數電廠設置了單獨的脫硫廢水處理系統,以化學沉淀法最為常見,此外還有流化床法、膜分離法、離子交換法和電絮凝法等。

2.1化學沉淀法

化學沉淀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脫硫廢水處理工藝,俗稱三聯箱沉淀法,主要是通過中和、沉淀、絮凝等工藝去除脫硫廢水中的重金屬和懸浮物等污染物。化學沉淀法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典型脫硫廢水化學沉淀處理工藝流程

脫硫廢水一般呈酸性,且含有多種重金屬離子,在中和處理階段向廢水中加入石灰乳或其他堿性劑(氫氧化鈉等)調節廢水至堿性,一般調節pH值至9.0~9.5[11-12]。使多數重金屬離子如Cu2+、Ni2+、Cr3+等以氫氧化物沉淀形式從廢水中分離。采用石灰乳為堿性劑時原料廉價易得,在投加絮凝劑、助凝劑的條件下,可沉淀部分CaCl2,從而使廢水中的Cl-得以去除[13]。

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多采用石灰乳為堿性沉淀劑。采用石灰乳的缺點在于石灰乳流動性差,容易沉淀,易造成加藥管道堵塞。因此,在實際運行中,需要定期清洗石灰乳加藥管道。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重金屬都能以氫氧化物沉淀的形式去除,其中汞很難采用中和沉淀法達標外排。

因此,廢水經中和處理后進入反應池,通過向廢水中投加硫化物,使廢水中的Hg2+與S2-生成難容的HgS沉淀,硫化物主要包括有機硫化劑(如TMT-15)、硫化鈉、硫化亞鐵或硫化氫等[14],由于硫化鈉等無機硫化物具有毒性,為避免二次污染,實際運行中以添加有機硫TMT-15應用最為廣泛。

經化學沉淀反應后,廢水通過絮凝和濃縮/澄清階段,澄清池中上清液由上部溢流進入凈水箱,再經過pH調解后達標排放。由于廢水中存在SO2-3、Mn2+等還原性物質及少量有機物,ρ(COD)可高達600mg/L以上,因此需增設相應氧化處理工藝,實際運行中主要通過鼓入空氣[15]或投加次氯酸鈉[16]等方式進行處理。化學沉淀法具有操作簡單、運行費用低等優點[9],但是其系統復雜、建設和運行費用高[4]。

而且在實際運行中也存在較多問題,如出水中SS和COD往往不能穩定達標排放[6,13]。而且采用三聯箱沉淀法,污泥產生量大,且脫水困難。因此,要解決目前脫硫廢水處理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設備管理,規范操作;另一方面,需開發新型高效的處理工藝。如Guan等采用水溶性殼聚糖處理脫硫廢水[17],出水中Mn2+和Zn2+的去除率可分別達95.6%和99.9%。徐宏建等采用氯化鈣對脫硫廢水進行二次除氟[18],以確保出水中F-達標排放。

2.2流化床法

流化床法主要用于去除水溶液中重金屬[19],如廢水中的Cu2+、Ni2+、Zn2+等。采用流化床法處理脫硫廢水的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圖2典型脫硫廢水流化床法處理工藝流程

由圖2可以看出:處理工藝主要由廢水調節池、流化床和循環水池組成。其工作原理為:先向反應器內加入一定量的載體填料(如石英砂等),廢水由緩沖池經反應器底部進入流化床,在水流的推動作用下,反應器內的金屬載體處于流化狀態,然后向反應器內連續加入亞鐵鹽溶液、二階錳離子和氧化劑,常用氧化劑如氧氣、雙氧水、高錳酸鉀等,由于氧化劑的存在,亞鐵離子和二價錳被氧化生成難溶的二氧化錳和氫氧化鐵,最終附著在金屬載體表面。

由于氫氧化鐵和二氧化錳對重金屬離子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因此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被吸附在載體表面,隨著反應的繼續進行,吸附層厚度不斷增加,在載體之間的碰撞等作用下,最終吸附層以顆粒物的形式從載體上脫落下來,并以污泥的形式沉淀于廢水底部。

經流化床反應后廢水進入循環水池,如廢水達標則直接排放,如未達標則重新排入反應器繼續處理。由于脫硫廢水中Mn2+可高達400mg/L,因此可減少藥劑投加量[20],有利于節約運行成本。流化床法與傳統物理化學沉淀法相比,具有污泥產生量低、藥劑添加量少等優點。

而且流化床法產生的污泥密度高達2.5!3.0kg/L[21],具有很好的沉降性能。Lee等[19]采用流化床法處理溶液中的Cu2+,在Cu2+初始濃度為10mg/L時,處理后Cu2+去除率可達96%。此外,廢水pH變化會對重金屬的去除產生顯著影響[20],在最佳pH條件下,流化床法對鎳、鋅和鎘等重金屬離子的去除率可達99%、97%和92%[21],該工藝目前己在丹麥愛屋德電廠投入實際運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脫硫廢水中的Hg可與Cl-發生絡合反應,因此流化床法對廢水中Hg去除效果較差。

2.3膜分離法

近年來,膜分離法作為一種高效的分離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和應用,被廣泛應用于廢水處理和純水制造等領域[22-25]。Lee等[26]采用膜電容脫鹽處理(membranecapacitivedeionization,MCDI)系統處理電廠廢水,鹽脫除率可達92%。膜分離技術也被應用于電廠脫硫廢水處理中,周衛青等采用化學沉淀-微濾工藝處理脫硫廢水[27],工藝流程如圖3所示,該工藝設計類似膜生物反應器(MBR),即將膜組件浸沒在反應池中,膜組件下方設置曝氣裝置,以防止膜污染產生,經過連續60d運行表明該處理系統出水濁度低于0.1NTU,最大膜通量為40L/(m2˙h)。

此外,研究者還對運行中膜污染問題進行研究,發現廢水中的Ca2+、Mg2+等離子會形成氫氧化物沉淀并粘附在膜表面,造成膜污染,污染后的膜通過物理和化學清洗可使膜通量分別恢復90%和95%以上[28]。


圖3化學沉淀-微濾法處理脫硫廢水工藝流程

Enoch等[29]采用微濾工藝處理脫硫廢水時與上述工藝不同,研究中單獨設置微濾池,脫硫廢水首先經過化學沉淀和澄清處理后,澄清池出水進入后續微濾池,經過微濾處理后的出水進入清水池。通過該工藝處理后,出水中懸浮物和砷、汞、鎳等離子濃度均達到歐洲相關的污染物排放標準[21]。此外,研究者還討論了廢水流速對膜污染的影響,并對相應的清洗方法進行分析。

2.4吸附法

吸附法是廢水處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30],其既可以去除廢水中離子態無機污染物,也可以去除廢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31]。吸附法在電廠廢水處理中也有較多研究報道[32]。采用吸附法處理脫硫廢水主要是利用多孔吸附劑吸附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Huang等采用復合零價鐵材料(主要成分為零價鐵粉)處理脫硫廢水中的重金屬[7],經過該工藝處理后廢水中汞和硒的去除率均大于99%,出水濃度分別小于0.005,7μg/L。

此外,出水中砷、鎘、鉻、鎳、鉛、鋅和釩的濃度也都接近或低于微克級水平。而且該工藝可直接以調節池廢水為工藝進水,無需對廢水進行預處理。張華峰等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處理脫硫廢水[33],利用污泥吸附廢水中的鎘、鉻和鉛,試驗結果表明工藝出水中的重金屬離子濃度遠低于我國國家排放標準,研究者還討論了廢水停留時間(HRT)、污泥濃度、重金屬濃度以及pH對吸附效果的影響。同時,采用SBR工藝還可有效去除脫硫廢水中的COD和氨氮等污染物[34]。

此外,在采用酸法和酸堿聯合法改性粉煤灰處理脫硫廢水的研究中[35],發現隨著廢水pH的升高,Cu2+、Zn2+和COD的去除率先升高后趨于穩定,當pH為7!9,混凝時間為40min時,出水中未檢測到Cu2+、Zn2+,COD去除率可達80%以上。吸附法具有運行成本低、工藝操作簡單和處理效率高等優點[36]。

脫硫廢水的處理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但由于脫硫廢水屬于高鹽廢水,而廢水中大量無機離子的存在會與大多數吸附劑吸附重金屬時產生競爭或抑制作用,因此目前大多研究仍然停留在實驗階段。要實現吸附法在脫硫廢水中的實際應用,還需在吸附劑選擇、運行條件優化、吸附劑再生和工業化設計和運行方面開展大量工作。

2.5電絮凝法

電絮凝法是將吸附絡合與中和反應、氧化還原反應、氣浮等結合起來的處理方法[37],是利用電化學原理[38],在電流作用下陰極處水電解產生氫氣和OH-,陽極(鐵或鋁等)電解產生金屬陽離子,在電場作用下OH-和金屬陽離子發生遷移,在溶液中形成氫氧化物絮體。

由于氫氧化物絮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和豐富的表面羥基,因此可以通過絮體的吸附等作用去除廢水中的污染物。同時,由于陰極產生氫氣的氣浮作用,將絮體上浮至溶液表面而分離。電絮凝法是一項較新的廢水處理技術,能有效處理重金屬廢水,該工藝具有成本低、占地面積小和效果好等優點,在國外已逐步運用于濕法脫硫的廢水處理中。

但是電絮凝法也存在許多不足,如一般電絮凝不能去除廢水中的氯離子,而用高頻電絮凝法則存在電極壽命短和耗能高的缺點。目前電絮凝技術主要應用于化工廢水和含油污水,在脫硫廢水處理中相關報道較少,內蒙古某電廠計劃采用電絮凝方法處理脫硫廢水[13]。

3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盡管濕法脫硫廢水處理方法較多,但大多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實際應用中仍以化學沉淀法為主。通過對上述各種脫硫廢水處理方法的原理、應用情況和優缺點進行系統分析,初步結論如下:在我國燃煤電廠中廣泛應用的脫硫廢水處理工藝為化學沉淀法,該工藝運行成本相對較低、經驗豐富,但是存在設備運行維護困難,污泥產生量大和處置困難,出水COD和SS不易達標,出水無法回用以及排入環境后可能引起二次污染等問題。

流化床法、吸附法、電絮凝法等處理方法具有各自優點,但這些技術還主要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工業化應用較少,而且上述工藝對廢水含鹽量均無明顯去除效果。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和水處理技術的不斷進步,脫硫廢水的排放標準也更加嚴格,尤其是第1類污染物排放濃度的限制,以及對廢水含鹽量的排放控制等。

因此,脫硫廢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方向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廢水中特定污染物的深度處理技術,尤其是針對各種重金屬的去除方法的研究,其中吸附法是研究重點;另一方面是廢水零排放技術的開發,是為了防止高鹽廢水污染環境并同時回收水資源。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