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年來環保產業欣欣向榮,火熱的市場和良好的走勢使各方趨之若鶩,然而繁榮背后卻是暗流涌動、憂患重重,這其中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最為堪憂。
先來看環保產業當下的局面:
1、近幾十年來我國的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會,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所以環境治理成了當下中國經濟繼續發展必須要采取的措施,而且相對于西方國家,這一過程更快。這意味著環保產業未來的發展非常快。
2、近幾年來,我國制定了系統的環保法律和法規,同時開展了史無前例的環保督查。這些舉措是當下環保產業異常火爆的直接原因,但更多的是我國自上而下實現環保常態化的根本保障。也就是說,未來的環保產業將是一個穩定的行業,而當下環保產業還處于動蕩期。
3、我國現在正在面臨產能過剩的窘境,調結構、去產能將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的重點工作,而環保產業正在蓬勃發展,而國家又有意將其朝著支柱產業的方向發展,這勢必會使一部分非環保屬性但具有實力的企業跨界環保,這里的實力是指財力和資源,而這類企業也大多是國企。
同時,在經濟增長逐漸放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的背景下,傳統制造業盈利大幅下滑,金融資本面臨“資產荒”,歷經多年高回報率、高增速的環保產業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進入者。
4、在環境形勢嚴峻、國家戰略導向明顯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財力有限,無法大面積、快節奏地開展環保工作,所以PPP模式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被大量采用,而參與這類的項目的大多都是大企業,小企業只能望而卻步。
5、我國的環保已經在從“樣子時期”向“效果時期”過度,環保公司做的事不再是“組裝設備”,而是“處理達標”,這同時意味著環保產業的準入門檻會有一定的提高,環保項目將越來越“難做”。
盡管總體的局面和前景較為良好,但在各種因素錯綜復雜的影響下,當下的環保產業尚處于不穩定期。既有國企金融跨界環保的不適應性,又有中小企業面對驟然擴大的環保市場的茫然無措感。其中中小環保企業的未來更讓人擔憂。
當下的環保企業的規模都比較小、技術儲備少、人才、產業集中度低和沒有相關的龍頭企業,這些都成為環保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具備這些特征的企業不但參與不進產業的發展當中去,還要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文一波曾表示,未來環保企業會向兩方面發展,一類是平臺型、綜合型公司,最后只會剩下10-20家;另一類則是專業型公司,不斷地“合并同類項”,例如做
閥門的,原來可能有1000家,以后只剩下100家,同時又會不斷產生新的細分領域。
中國環保產業發展之迅疾,擴張之快速,并沒有給中小企業重整旗鼓的機會,相反在去產能、調結構的驅使下,給一部分非環保屬性但具有實力的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近年來,行業并購、整合新聞不斷。各路“巨人”紛紛以入股、并購、成立環保子公司等方式加速在環保領域跑馬圈地。國企和資本進入明顯提速,其中葛洲壩、中國石化、中國中車、國電集團等大型傳統行業巨頭都已紛紛涉足環保行業,并且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
一部分央企開展環保業務的是利用原有業務打開的市場進行橫向拓展,在熟悉的市場投放新的產品。許多工業型央企本身的主營業務需要末端處理,很大一部分環保業務是央企本身業務鏈的自然延伸。
比如,火電龍頭企業之一國電集團成立了國電科環公司專營旗下所有火電廠的脫硫脫硝業務,隨著子公司實力的增強也開始接其他公司的脫硫脫硝BOT項目。再比如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看上去和
節能環保離得更遠,但其主營業務制藥本身會產生大量的污水,這一塊專業的制藥污
水處理成為其子公司中國醫藥集團聯合工程有限公司的重要業務之一。
除了自有產業鏈延伸,跨界布局者基本都是近兩年政策利好催化的結果。央企依托其品牌優勢和比中小型私企更高效的執行力,獲得大量的
環保工程,從客觀上擠壓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國企下屬的環保公司具有天然的優勢,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集團公司將自己的項目節能環保項目交給自己的環保公司來做,讓其免去了市場開拓的時間和精力。
有業內人士認為,“戴上紅領巾有助于民營環保企業開拓業務,但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顯示出目前環保行業的資源配置仍掌握在政府手中。”毋庸置疑,國企更容易獲取這些資源。目前環保工程的投資主體已經變成央企的基建隊伍,都是一些體量比較大的上市公司,民營企業基本沒什么機會。
近年來,PPP模式在環保行業獲得了良好的應用,備受地方政府青睞。不管是規模還是數量都呈現漲勢,這是未來環保產業的一大趨勢。但是這類項目,中小企業根本無法參與。
此外,鄉鎮污水、黑丑河道、流域治理項目“打包”處理也成為一種趨勢,傳統的單體項目已經不再是絕對的主流,更多地出現了“打包”性質的項目,比如河道治理、流域治理、鄉鎮污水治理這類環保項目,這類打包項目的投資額出現迅速“增肥”的趨勢。這同時意味著中小環保企業抱有很大希望的鄉鎮污水等小項目將被以“打包”的方式一網打盡,這無疑會給中小企業帶來一定的沖擊。
顯然,國企、資本跨界環保已成為必然趨勢,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面對激烈的競爭,實力不濟者要么被市場吃掉,要么被企業吃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