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上路需過“三道坎”
不過,盡管電動汽車聲浪很熱,但國內還沒有一家企業敢承諾某個時候一定會推出自己的電動汽車。比亞迪F3D M雙模電動車去年底就宣布今年要上市,但除了在深圳有極小批試用外,市場難覓其蹤;奇瑞S18也宣稱將于今年上市,但目前了解,該車年內上市已完全“沒戲”!奇瑞和長安電動車研發相關人士均表示,目前制約國內電動汽車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一個是電動汽車產品本身,一個是其成本,還有一個就是其使用的基礎設施。
據了解,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四塊,分別為電池技術、電機驅動及其控制技術、電動汽車整車技術及能量管理技術。在國內,盡管比亞迪、上汽、奇瑞、長安等幾年前就啟動了電動汽車研發,并各自在相應領域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從目前情況看,幾大主要電動車開發企業,均還處在某些方面有優勢但其他方面又有短板的狀況。如比亞迪的電池技術不錯,但電動汽車整車技術卻不突出;上海汽車整車及能量管理技術雖有較大優勢,但電池對其來說又是巨大挑戰。
從電動汽車的成本來看,作為一代全新產品,其產業化后的銷售規模無法預期,不少廠家相關人士都表示,電動車上市后至少要比同平臺的傳統汽油機車價格高出50%以上。事實上,以比亞迪F3D M近15萬元的市價來看,相比最便宜的F3,價格足足高出了9萬多元,這種情況無疑也將制約電動汽車走向市場的速度。在國內,盡管重慶、上海、深圳、廣州和杭州等城市都提出要補貼新能源汽車的使用,但具體對電動汽車如何補貼,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說法。
電動汽車使用的基礎設施其實是另一個成本問題。依據電動車的特性,如何保證及時、方便地充電以維持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顯然將成為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現在來看,想讓電動汽車的行駛環境擁有完善的充電站網絡,單靠汽車廠家和電網企業的努力顯然不夠。連一直對電動汽車的未來充滿信心的日產總裁卡駱斯·戈恩也明確表示,“電動車有光明的前景,但如果政府不加入完善充電站之類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建設的行列,電動汽車的未來就會比較麻煩!” 朱中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