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產業熱情向技術攻關方面引導
以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曾被認為是我國縮小與發達國家經濟結構差距的一次機遇,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光伏產業很有可能和此前的制造業一樣,淪為世界太陽能產業的“制造工廠”,成為發達國家污染和能耗的轉移地。當前,應該把社會對光伏產業的投資熱情,從加工制造環節引導到技術攻關上去,防止光伏行業高開低走,陷入惡性競爭的怪圈。
整合科研力量,進行國家攻關。南昌大學材料學院院長周浪說,國家可在“973”和“863”等科研項目計劃中給予光伏產業更多的資金投入,迅速建立起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國家光伏研發體系。他說,目前我國天津、陜西以及軍工行業在光伏產業的設備制造、科研攻關等方面是有一些基礎的,只要國家加以整合,具有很大的科研潛力。這方面,陜西開展了積極的探索,成立了太陽能光伏產業聯盟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開展太陽能光伏產業前沿基礎的研發和應用,吸引了國際尖端的技術中心和國內外知名企業發展。
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光伏設備研發制造。從事單晶硅太陽電池生產的江西格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國平說,當前多晶硅規劃產能已經存在過剩傾向,社會資本看好光伏產業前景的積極性應該保護,并加以引導,讓一部分資本投向光伏產業設備的研發制造當中去。目前,江蘇省一批骨干型光伏企業已經著手攻克光伏產業技術裝備,PEC V D、等離子刻蝕機、激光機和層壓機、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測試等設備已初步實現國產化。但由于這些工作見效慢,國家應該拿出資金,對企業科研攻關予以補貼。
加強國際協同合作,在引進、集成、消化中提高。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還應加強國際協作,要利用氣候變化談判的機會,緊緊咬住發達國家加大技術轉讓力度。要鼓勵企業走出去,通過資本并購,收購國外裝備制造企業。無錫尚德研究院院長徐源說,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新型企業只有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技術和人才資源,才能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目前,尚德已在全球建立6個研發中心,聘請外籍專家數十人。
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關鍵環節是推廣應用,核心問題是技術創新。專家表示,防止光伏產業盲目擴張,令國內經濟錯失產業結構升級的機遇,就必須從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方面入手,推動本土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和裝備國產化率提高。光伏生產技術更新換代較快,正在朝著全產業鏈優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我國目前主要靠進口生產線、并且各產業鏈單兵作戰的現狀,亟待改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