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近海風電場設備維修保養極其困難。在中國首次以海上風電為主題的國際海上風電和傳輸大會上,記者了解到,海上風電場的運行維護完全不同于陸地風場,巡檢人員必須采用特制的交通工具,計劃維修的時間,還要根據場址所處的氣候條件,選擇風電場風速較小的季節等,也因此,機組故障將迅速增加項目的財務風險。
例如2007年6月丹麥最大的Nysted近海風電場由于主變壓器低壓線圈被燒毀,在設備維修運輸期間,導致整個風電場5個月不能發電,經濟損失嚴重。
因此,海上風電機組的可靠性、易維護性決定著海上風場運行的成敗。“可靠性高、維修性好、單機容量大是今后海上風電機組的發展方向。”祁和生強調說。
隨著海上風電的推進,單機容量為3~6兆瓦的風電機組已開始進行商業化運行。美國7兆瓦風電機組已研制成功,西班牙8兆瓦風機已開始進行地面試驗,英國10兆瓦機組也正在進行設計,這些,都在為未來更大規模的海上風電場建設做前期開發。
“在總結建設、運行的經驗教訓,進一步開發適用的風電機組以及安裝、運輸等設備,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將會迎來更快更好的發展。”祁和生表示。
相關鏈接: 風電制造技術呈現五大特點
“過去5年間,風電的發展不斷超越預期,而且一直保持著世界上增速最快的能源這一地位。”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介紹說,迄今為止,世界上已有76個國家在積極開發和應用風電資源。
他告訴記者,目前全球風電制造技術發展呈現了幾大特點:
第一,因風能轉換效率高,在大型風電機組上更顯經濟性等,水平軸風電機組成了世界風電發展的主流機型,并占到95%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具有載荷控制平穩、安全和高效等優點的變槳距功率調節方式,近年也得到廣泛采用。我國2008年安裝的兆瓦級風電機組,都是變槳距機組。
第二,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持續增大,世界上主流機型已經從2000年的500~1000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2~3兆瓦。海上風電場的開發進一步加快了大容量風機的發展,目前,已有企業開始設計和制造8~10兆瓦風電機組。
第三,直驅式、全功率變流技術得到迅速發展。據祁和生介紹,無齒輪箱的直驅方式能有效地減少由于齒輪箱問題而造成的機組故障,可有效提高系統的運行可靠性和壽命,減少維護成本,因而得到了市場的青睞。
第四,大型風電機組關鍵部件的性能日益提高。國外己研發出3000V~12000V的風力發電專用高壓發電機,使發電機的效率進一步提高;高壓三電平變流器的應用大大減少了功率器件的損耗,使逆變效率達到98%以上;某些公司還對槳葉及變槳距系統進行了優化。
第五,風電場建設和運營的技術水平日益提高。“隨著投資者對風電場建設前期的評估和建成后運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外已開發出了許多先進測試設備和評估軟件。”祁和生介紹說,在風電場選址方面開發了商業化的應用軟件;在風電機組布局及電力輸配電系統的設計上也開發出了成熟軟件;國外還對風電機組和風電場的短期及長期發電量預測做了很多研究,精確度可達90%以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