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對中國和國際階段性能源需求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說明,在達到相同人均收入水平時,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遠低于美國和日本。比如,美國和日本分別大約于1951年和1970年到達人均2000美元左右。根據預測,當中國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時,人均能源消費可能只有美國的1/4、日本的1/2。從這個角度看,指責中國現階段能源特別浪費似乎不對,只能說時代不同,對能源和環境的要求不同。
其次,對比不同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的能源利用效率,也不能說明中國目前的能效低。事實上,中國工業化階段的能源利用效率不低于同樣處于工業化階段時的美國和日本。其中有技術進步的影響,也有環境與資源約束的影響。從階段性比較看,中國能源效率不低。
技術進步的影響更明顯,從電力行業的煤耗可見一斑――中國整體火電的煤耗比美國低。因為,中國絕大多數的火電裝機是近五年發展起來的,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設備都是國際一流的,與美國整體運行年限長得多的火電老機組相比,整體燃煤效率當然更高。
然而,目前中國的整體能源利用效率低于發達國家的現狀也說明,低碳經濟發展空間比較大。以現在的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是可能的,幾個百分點的節能量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對低碳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意味著巨大的節能空間。
對于全球來說,探索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有重大深遠的意義。發達國家目前為減排二氧化碳所做的種種努力,對發展中國家有借鑒意義,但不是十分相關。除了公眾的環境支付意愿不一樣,支付能力差異大,由于發展階段和發展目標不相同,導致政府對能源政策的選擇不相同,可以選擇的空間也不相同。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相同的能源和環境壓力,其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對其他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將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有效控制排放增量。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上,印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印度人口很快就會趕上和超越中國,由于印度能源結構也是以煤為主,今天中國二氧化碳的增量問題也將是今后印度的增量問題。因此,探索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不僅是中國的任務,也是全球的任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