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進
這并非邵青鋒第一次回歸了。1982年,他幸運地成為了“文革”后第一代留學生。1991年秋天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不久,1992年春天,他成了第一批海歸。邵青鋒用“波瀾壯闊”來形容自己的青年時代。在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人,都有很強的民族情感和感恩之心。
跨國公司就像一個小型聯(lián)合國。邵青鋒決定接受總部任命的時候,其實并沒有把握能帶領金佰利中國走出低谷,只是懷揣著激情和決心,想要證明中國人能將中國人自己的市場做好。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農場干活,每個月工資13元。對人生還是有一些感觸,沒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邵青鋒上任后,首先對中國市場展開了深入調研,研究消費者需求、渠道和競爭對手。他經常在賣場里仔細揣摩競爭對手的產品,拿起又放下,看包裝、看功能。“這都是學問,學也學不完,而所有學問的最終展示就是你貨架上的產品。”
從2004年起,邵青鋒就給金佰利中國制定了長期策略。首先,什么品類、什么檔次的產品,金佰利最能夠給消費者提供價值;第二,哪些渠道、哪些區(qū)域,金佰利最能夠給客戶提供價值;第三,怎樣的物流系統(tǒng)、成本結構能取得最大效益。在明確了上述三點后,金佰利把大量精力用于執(zhí)行。
金佰利在中國的6大類產品都定位于中高端市場。渠道方面,專注于現(xiàn)代通路,主要是賣場。主要銷售區(qū)域是一線大城市,尤以華中地區(qū)業(yè)績最佳。工廠數(shù)目從2004年的6個,縮減至目前的3個,因為金佰利不追求在中國插多少面旗幟,而是建設真正高品質的、成本效益好的生產結構。“中國很大,蛋糕很大,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需要緩一緩,都要思考清楚,不能浮躁。專注和策略的穩(wěn)定,是我們取得好成績的重要原因。”
2003年后,金佰利中國的業(yè)績觸底反彈,此后一路高歌猛進。
在美國,金佰利家喻戶曉,與寶潔不相上下。但是在中國市場,金佰利與寶潔有著相當?shù)牟罹?。而金佰利將寶潔看做值得尊敬的伙伴或者榜樣,這樣的榜樣不只寶潔一家,而是三家。在體量上,金佰利還無法與這些伙伴相比,但邵青鋒也看到了金佰利自身的優(yōu)勢:金佰利有一百多年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它的戰(zhàn)線不那么長,因此可以做得更加專注與細致。
危中尋機
在金佰利的全球版圖中,有所謂的“金磚六國”,就是在“金磚四國”基礎上增加印尼和土耳其。中國在這六國中,增長率走在最前端。中國代表了最大的潛力,并且這種潛力可變?yōu)楝F(xiàn)實。正是出于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與信心,在經濟蕭條的2008年,金佰利中國不但不裁員,還加大了招聘力度。
“經濟困難時期,錯位性地多做一些投入,是為未來做準備。在公司尋求大發(fā)展的背景下,2009年不是一個負面調整年,而要抓住機會,該省的要省得干干凈凈,該花的還是要大膽花。”
新的一年里,如何進一步節(jié)約成本以面對金融危機下的資金壓力,如何招攬和培養(yǎng)人才以備大發(fā)展之需,是邵青鋒的兩項重要工作。未來,金佰利中國在品牌建設、市場建設、供應鏈建設上都將得到總部一定的傾斜性支持。“但主要還是靠我們自己。”邵青鋒自信滿滿。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