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熱泵的應用與地質條件的關系非常密切,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熱量的平衡,而現在我們測到的沈陽水源熱泵的COP值最低的才1.6,也就是說,一度電才產生1.6度的熱,而一度電得消耗三度的煤,三度的煤直接燃燒(大鍋爐85%的燃燒效率)就能得到2.8度的熱。如果降到了1那就是直接發電采暖了。即便是具有很好地下水文條件的石家莊應用地源熱泵COP最高的峰值也只有3.7。”張廣宇工程師無可奈何的對記者說。除此之外,長期的冷熱不平衡,地下溫度會越來越極端,造成的環境影響難以預料,而地下水回灌也是保證水源熱泵正常運行及生態環境不遭受破壞的關鍵。“據我所知,”張廣宇工程師坦言,“很多地方回灌的效果并不理想。以水源熱泵技術來講,這項技術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存在,但一直沒有大規模的投入應用,就是對此技術應用的限制條件持非常嚴謹的態度,曾有日本專家戲稱‘擔心使用了這項技術,該地域的蛇不冬眠了’,而我們很多人只看到了應用效果沒有看到限制條件,在人口密度如此之大的中國城市應用水源熱泵不異于一次新的技術突破。”
合理使用是關鍵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現在對新能源的關注度過高,全國大概有十七八個省份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差不多有接近100個城市把太陽能、風能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其中不乏基礎條件還比較薄弱的。這樣不但是對資源的浪費,而且將來也會對整個產業的有序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盲目上馬新能源項目,或者重復建設產業鏈,致使某些產業剛剛起步,就已出現發展失衡或盲目跟風的前兆。
一家跨國企業北京公關部的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與新能源探索研發的長鏈條相比,中國提升能源效率的節能環節其實有更多實際的作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憶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建筑節能不是產品的堆砌更不是新能源應用百分比的積累,而應該采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各個建筑產業的發展,讓市場來調配產品的分布,更不能盲目跟從所謂的權威。例如,美國商業運作最成功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LEED,從開發伊始,其使命就非常明確:不是要去精確度量建筑的環境性能,而是要成為推進建筑市場改革的有力工具。近日,權威專家的調研顯示,僅30%的LEED建筑運行能耗比預期良好,25%的LEED建筑運行能耗比預期差,許多建筑都存在著嚴重的高耗能問題。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國內南方某房地產公司建筑,盡管該項目號稱申請LEED的最高級別鉑金獎,但是根據其目的進行國內綠色建筑的評價標識,結果只獲得了綠色建筑二星級,最后直接取消國內的綠色建筑二星級認證。
“要充分關注高新技術,但是要合理使用高新技術,一切以科學數據和使用效果來說話。”張寅平教授對記者強調,“對新技術應用的節能效應、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作科學評價是應用的前提,不但要有前評價更要有貫徹始終的后評價,而又不能局限于后評價,相同的錯誤我們沒有條件和基礎再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