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政策規劃
不過,看起來完備的技術路線,也未必能解決工業整體的低碳問題。因為中國的碳排放清單尚不清晰,由此也無法在整體規劃上做詳盡的低碳減排安排。
周大地對記者表示,中國現在發展低碳化,是把應對氣候變化變成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性目標,但怎么做還是要探尋。除了我們已經有的政策外,搞低碳化發展還要搞清楚碳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我們搞節能減排這么多年,但還有一些地方搞不清楚碳到底是哪里來的,這就要搞清溫室氣體排放的清單問題,即哪些活動是高碳的、哪些活動是低碳的,哪些是增加碳排放的、哪些是促進低碳發展的。”周大地說。
如果沒有對整體碳排放的掌握,就無法了解單一環節上的減排是否會增加整體的排放負擔。舉例來說,處理污水中的COD(化學需氧量)可以對水進行潔凈,但這項工作中卻需要耗費大量能量;又比如在電力部門實施CCS,可以捕捉CO2,但同樣會降低電力生產效率,耗費能量。
缺乏能源清單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會使一些地方盲目發展。比如,現在各地上太陽能項目較多,但生產太陽能所需的多晶硅本身是高耗能的產品,盲目生產反而會造成生產地能耗和排放的增加。
所以,工業減排和實行低碳經濟發展都必須對碳排放全流程實施有機控制,這既需要政府部門做好基礎數據的調研,也需要規劃部門做出適應全局的合理規劃,使碳排放既做到行業間平衡,也做到區域間平衡。如果進一步同國際接軌,還需要做到國際間的平衡。
我國的能源基礎數據十分缺乏,但就在“十一五”期間,已經安排國家統計局做好能源數據的調查,而且國家統計局已經在內部成立了能源司專門負責此事。
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成本和市場問題,企業是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如果沒有對節能、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減排技術等的財政激勵政策和投融資優惠政策的支持,企業在推進低碳經濟方面將面臨自身和市場機制無法解決的問題,難有大的作為。
從國際競爭角度看,發達國家在企業排放、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過程中付出了額外成本,使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所下降,如果不能及時產生全球性的低碳市場,并制定相應的制度和規則,其在這方面所形成的技術優勢將難以獲得市場回報。特別是作為能源和碳排放大國的美國是否參與低碳競爭仍是很大的變數。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各國廠商能否從中找到低碳發展的升級、各國政府是否愿意通過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而投資于能源、碳減排技術以及運輸系統,來使經濟復蘇,也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低碳發展道路還要求在公平的國際氣候體制下,通過合理的技術轉讓和技術支持,使低碳技術能在全球推廣,從而提高能源開發、生產、輸送、轉化和終端消費過程中的效率,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所有這些解決全球公共物品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機制都同獲取低碳技術商業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有所沖突,需要在新的國際氣候體制下加以解決。而這都需要統一的規劃設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