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隱憂
“許多廠家積極提高技術,注重產品質量,講究企業信譽,但也有廠家技術不精,質量欠佳,有的技術本身就不成熟,流入市場,造成了麻煩和事故的隱患。”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校生說。
風力發電機組要在野外可靠運行20年,并且要經受住各種極端惡劣天氣和非常復雜的風力交變載荷,這給看似簡單的“大風車”生產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據了解,2007年和2008年兩年間,風電場建設受到國產設備交貨不按時、不配套的影響,機組調試時間長,調出來的機組通不過運行考核,風機和項目不能按時投產的困擾,投入運行的機組也多次出現質量和技術故障,如葉片斷裂、主軸問題、軸承問題、齒輪箱故障、電機故障等。然而,真正的質量問題還沒有完全表現出來,兩年的機組運行還沒到機械類設備質量故障的高發期,更大的麻煩可能還在后面。
比較國外風電機組的運行經驗,MW級以上機組發生故障比例最高時期是安裝后第二年和第三年,出現故障機組的最高比例在5%左右。隨著國內風電行業逐漸發展成熟,訂單的質保期限條款將會向國際標準接近,屆時整機廠商將會受到風電機組質量問題的嚴重考驗。
直面風光背后的慘淡
在2009年8月底,風電設備制造業被國務院常務會議點名過剩,并在同年10月份列入十部委的六大產能過剩和重復性建設的行業“黑名單”,更在隨后遭遇金融貸款限制,資料顯示,目前國內風電裝備產能已超過2000萬千瓦。
短短幾年的時間,中國就成為繼美國、德國、西班牙之后的全球第四大風力發電國家。而風力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本身并不存在過剩一說,過剩的是風力發電的設備。2005年,對企業來說,風機行業無疑是一個香餑餑。因為全國當年只有5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而政策規劃是到2020年實現3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這就意味著市場有60倍的巨大發展空間。而在利潤率方面,2007年國內最大的風機制造企業——金風科技整機的毛利率達到了29%,也就是說,賣一臺價值千萬元的風機,基本上可以賺到300萬元,令人咋舌的財富神話不斷上演,大批央企、國企、民間資本再也按捺不住,一股腦地沖進這一市場。
“早在2004年,中國風機產業就走上了瘋狂擴張之路,從2004年的6家猛增至現在的70多家,企業數量增長10倍以上;風電的裝機容量也從2002年前的46.8萬千瓦,迅速發展到2008年底的1200萬千瓦,7年里足足增長了25倍。風電迅猛的發展速度,也讓2007年國家頒布的到2020年實現3000萬千瓦的遠期目標,僅僅兩年后就顯得不合時宜,因為明年,國內風電的發展就有可能突破這一目標”。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