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核電將在東南沿海地區和東部地區進行布局,形成“東中部核電帶”,即在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沿海省區加快發展;同時穩步推進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吉林等中部省份內陸核電項目。此外,還將進一步明晰核電技術路線,統一技術標準體系,加快推進市場化、專業化進程,建立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的核燃料循環體系,加快實現2011年1200萬千瓦、2020年8600萬千瓦的發展目標。
風力發電也不落人后。“十二五”期間,清潔能源中的風電裝機容量,將由現在的1760萬千瓦,大幅提升到1億千瓦,增幅高達4.7倍。
中電聯副秘書長、行業發展規劃部主任歐陽昌裕表示,風電將按照大、中、小分散和集中開發原則,適當控制發展節奏,重點在“三北”地區規劃、建設大型和特大型風電場。按照規劃,2015 年和2020 年風電規劃容量分別為1 億千瓦和1.8 億千瓦。通過產業化和自主化,2020年,中國風電水平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新能源的降價挑戰
新能源的高成本、高價格是影響其推廣應用的最大障礙。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太陽能發電成本為1.9元/千瓦時、風電為0.5元~0.6元/千瓦時,傳統煤電為0.35元~0.45元/千瓦時。從商業角度來看,無論是太陽能發電還是風電都遠高于傳統煤電。目前,產品成本比常規能源低或相當的只有太陽能熱利用、地熱直接利用、沼氣。
隨著《新興能源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新能源規劃的出臺,新能源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財政補貼力度加大,同時各個新能源行業部門也針對行業特征,開始在技術革新以及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方面進行新的嘗試。
在太陽能利用方面,財政部等四部門明確,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的重點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通過實行集中連片示范,提升光伏發電規模效應,這意味著,國內光伏發電產業進入大規模推廣應用階段。“相對來講,實行集中連片示范,形成規模效應,有利于進一步降低價格,也有利于電網集中管理。”張少春說。
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說:“設立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無疑為大規模啟動光伏產業國內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也讓我們這些以出口為主的企業看到了轉戰國內市場的機遇。”據介紹,英利通過工藝創新,已將單晶硅電池的轉換效率提高到2%,多晶硅提高到18%。苗連生表示,力爭2012年將光伏發電價格降低到每度1元以內。
在風力發電方面,近年來中國在風力設備技術改進和制造方面進展迅速。2009年10月份,中國風力機關鍵技術已獲得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kW的垂直軸風力機已經研制生產,并將銷往歐洲市場。
2010年8月,沈陽市華創風能有限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5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調試成功,首批機組已順利通過240小時驗收,成功實現并網發電。該臺風力發電機組,整機成本比國外風力發電機降低20%~30%,風機平均可利用率99.64%。
潛在隱憂
美好的前景不能掩飾新能源行業目前的癥結。國內新能源產業要盈利尚困難重重。
首先,我國大部分能源產品缺乏統一的技術規范、質量認證標準和質量監督體系,相關的信息服務業沒有及時跟進,整個市場處于無序狀態,干擾了市場的開發。
其次,新能源在成本上無法與常規能源直接競爭,但是缺乏競爭又會使新能源過高的價格長期得不到降低,從而限制了新能源市場的擴大。
雖然我國已經擁有金風、尚德等具備抗衡國外生產商的科技型新能源企業,但絕大多數新能源設備生產廠家仍然存在規模偏小、集約化程度低、工藝落后等問題,產品技術含量普遍較低且質量不穩定,僅能滿足低端需求,難以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
再者,我國現在產業投資不足,融資渠道不暢。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相關專家指出,“迄今為止,我國新能源建設項目還沒有規范地納入各級財政預算,沒有為新能源建設項目設立類似常規能源的固定資金渠道,投資者經常受融資渠道不暢的困擾。融資障礙造成的資金來源不足限制了新能源的發展,影響了各方面對新能源的投資信心。”
最后,不可忽視的是,與新能源產業發展極易相伴隨的是一系列安全和環境問題。不少項目表面是新能源的創造與推動,實則是二次污染,環保代價、資源代價及市場代價非常嚴重,由此可能引發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現在行業上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出現,有些企業是盲目進入的,沒有經過慎重的考慮,技術基礎不是很牢固。”在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馬學祿看來,目前的這些現象是競爭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不用“大驚小怪”。“這曾經在汽車行業也同樣存在過。”馬學祿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