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后密集出臺
“兩會之后,一組由戰略性新興產業擔綱的產業政策群將密集出臺。”一位發改委系統的專家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將成為“兩會”之后貫穿全年的投資主線。
本報記者采訪后了解到,在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已編制完畢,《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處于待批狀態,《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正征求意見。
2010年10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之后,新興產業列入“十二五”規劃,2015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8%左右。此后,“七大新興產業成為各地‘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四川省副省長黃小祥在兩會的新聞發布會說。
據李毅中介紹,除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與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由發改委、能源局牽頭制定外,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均由工信部牽頭制定。
其中,高端裝備制造發展規劃主要由工信部裝備司牽頭編制,包括航空裝備工業、衛星產業、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智能裝備制造業等幾大領域。
本報記者查閱發現,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物聯網、云計算等多個概念,而物聯網概念中,智能電網則是“佼佼者”。
此外,生物產業涵蓋生物醫藥、生物育種和海洋生物技術產品3個領域。“新興產業將開始的‘生物醫藥’擴大為‘生物’,增加了育種和海洋兩部分,而推動海洋經濟也是‘十二五’中國家重點發展的部分。”
“兩會之后,七大規劃有望密集出臺。”有政協代表估計,今年上半年七大新興產業規劃(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生物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出臺完畢。
規劃尚存隱憂
“當年我國發展電視產業時,大家蜂擁而上,生產線多達100多條,沒多久就都被淘汰了。”兩會期間,國務委員劉延東強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需要綜合考慮。
“類似的盲目跟風現象,在當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同樣存在。”全國政協委員黃強認為,有些所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實既不“戰略”,更不“新興”。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王金祥也告訴《華夏時報》,目前,中國發展以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積極性很高,但問題同樣不少。
“因為國家重點扶持,所以大家爭先恐后地給自己扣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帽子,有關部委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明確的定義。”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也這樣認為。
在兩會期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政協代表一致認為,各地都存在“搶先發展、先行先試”的思想,投資沖動強烈。比如,去年,新興產業規劃還沒出臺,就有18個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100個城市把太陽能、風能作為支柱產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