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號強烈
誠然,推進環保工作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但這次環保風暴可能真的有所不同。有分析稱,今年可能成為中國環保史上的“拐點”或者“元年”。
在6月7日舉行的“十一五”環保成就展暨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說,當前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任務重、壓力大、難題多,要按照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編制并實施好“十二五”環保專項規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李克強還指出,進一步加強水、大氣和土壤污染治理,用最嚴厲的手段整治重金屬污染,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和食品安全。
違法成本低、地方政府監管不力等阻礙環保整治行動持續推進的制度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環保部的一位專家透露,“十二五”期間,現有的環保法律法規該修改的要修改、該完善的要完善,以增加企業違法成本,重拳打擊違法排污企業。在今年出臺的環保“十二五”規劃中將會涉及有關方面的內容。
《環境保護法》的修訂越來越近,已經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11年立法計劃。在今年全國人大環資委會同環保部赴湘鄂兩省就修改《環境保護法》進行專題調研時,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參加調研并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環境資源面臨新的壓力,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有著新的期待,抓緊修改現行《環境保護法》已經刻不容緩。《環境保護法》的修改,應力爭在一些重點方面有所突破,尤其是要進一步強化政府環保責任,完善監管制度,維護公眾權益。
業內人士表示,淘汰落后產能“十二五”期間依然是重點工作,上馬新項目和淘汰現有落后產能相掛鉤,在控制產能的同時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另外,部分之前準入寬松甚至是幾乎沒有準入條件的行業,將會出臺新的準入條件,并將環保作為必要的門檻。
大企業規模較大,能夠承擔治污成本,環保應該做得相對更好。可是,即使安裝了環保設備,企業也未必有動力使用。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全社會對污染的容忍度也逐漸降低,不重視環保的企業不僅會受到更嚴格的監管和法律的制裁,還將遭到公眾的譴責。
從企業上市的角度看,環保是必須過的一關。北京邦盛律師事務所律師姚以林表示,如果企業過去三年受環保部門處罰并構成重大違法事件,將會一票否決,肯定不能上市。
倒逼經濟轉型
杜少中表示,欠發達時,污染沒那么嚴重,主要精力放在了追求GDP增長。可是,經濟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公眾的環保意識發生了改變,環境承載能力也不允許污染進一步加重。如果再不重視環保,污染將會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環保部有關專家表示,環保要求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以污染換取金錢利益是一種短視行為。實際上社會總的成本并沒有減少,而是要轉嫁給其他企業、其他人或者下一代,并表現為社會問題、群眾健康問題。如果企業還像以前那樣存有僥幸心理,即使今天不出事,遲早也會出事。
對于企業而言,污染防治必將推高生產成本,有人擔憂,低價是中國制造的一大競爭優勢,如果失去了這一優勢,中國企業該怎么辦?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認為,靠廉價勞動力和環境破壞帶來的低成本固然可以吸引國外相關產業轉移到中國,但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已經表現出不少弊端,傳統的“大進大出”模式使得我國成為能源消耗大國和污染大戶集中的國家,應當逐漸告別“傻大粗”產業。
中國經濟要進一步發展就必然要進一步發展朝陽產業,傳統制造業也需要轉型,加入高技術因素和智慧因素。環保約束力加大以后,企業才更有動力轉型,實際上已經有企業開始這么做,中國制造依然會具有國際競爭力。
有行業協會人士稱,以前我們希望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行業集中度,但是這個過程會很慢,而加上環保的硬約束后,一些不合格的不能上環保設備的企業就必須強制淘汰出局,這是一種倒逼機制,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我們很歡迎。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表示,如果環保壓力加大,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短期內預計會下降,但是長期如何還要看環保產業的發展狀況,相關環保服務、裝備企業應當迎來了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機遇期。
專家表示,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節能環保產業也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節能環保作為一種重要的倒逼機制,既惠及民生又有經濟效益,前景十分廣闊。未來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節能環保產業市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