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電價上調啟動內需彌補出口空缺
沒有人懷疑光伏業正在經歷一場變革,但如何描繪這樣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未來,卻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與上述觀點不同,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業家就表示,“光伏產品價格下跌,這恰好是光伏發電成本下降的絕佳機會;而外需不及,內需的啟動卻即將彌補市場空缺。”
今年8月1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布了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每度最低1元,最高1.15元。
與之相比,2010年8月進行的第二輪太陽能光伏特許權招標的13個項目中,最低上網電價為0.7288元/度,最高上網電價為0.9907元/度,而在2009年7月我國首個光伏特許權招標項目敦煌10兆瓦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為1.09元/度。
在此基礎之上,英利集團相關人士曾透露,“英利的光伏發電成本理論值已可以達到1元/度,只不過這還受到很多條件的束縛。”
成本與電價的逐步寬松,無疑增加了光伏發電的贏利空間。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秘書長張平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目前光伏發電成本約為1.5元/度,如果在未來能夠真正降低到1元/度,雖然仍不及火電,卻也使太陽能發電更具產業化潛力。”
“但只要將如節能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環境損耗等環保成本計入火電等傳統發電模式成本。那么,光伏發電就具有了相當的市場競爭力。”上述不愿具名的光伏企業家補充道。
價格以外,內需市場的啟動也有目共睹。
今年5月,光伏業忠實的唱多者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公開表示,“到2015年,國內的光伏裝機容量目標將達到10GW,到2020年,目標至少要到50GW”,那時,這一發言不但帶給了光伏業信心,還引領了板塊的一輪反彈行情。
李俊峰的話之所以如此轟動,原因是其透露的發展目標源自《光伏發電“十二五”規劃》。更為令人矚目的是,這一目標較此前業內公認的“2015年我國光伏裝機將達5GW,2020年將達20GW”增長了一倍有余。
除此以外,按照規劃,我國還要在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西藏、寧夏、陜西、云南、海南等地建設一批并網光伏電站,結合水電、風電大型基地建設、發展一批風光互補、水光互補的光伏電站。2015年,大型光伏電站的建設目標為500萬千瓦,2020年將達到2000萬千瓦。2015年,屋頂光伏系統的建設目標為300萬千瓦,2020年將達到2500萬千瓦。光伏電站和屋頂光伏系統成為我國光伏產業的兩大支柱。
李俊峰認為,從2010年到2015年,光伏產業每年有200萬千瓦的市場,集中電站和分布式入網的應用方式都有自己的市場。“市場高增長將持續,但增速會出現放緩。預計2011年市場的增量還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年新增在15GW至20GW之間。光伏發電產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已經為光伏發電實現平價上網提供了產業和技術基礎”。李俊峰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