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新能源技術中,郭東軍更看好太陽能技術,尤其是光熱發電、聚光太陽能等需要幾年培育期的新型技術。他指出,最早投資無錫尚德的幾家投資公司也是在整個太陽能市場爆發之前就已經潛伏進去,最后才得到了最大的投資回報,“我們也希望能夠捕捉到這樣的機會,參與到這個行業更早期的發展中來”。
Westly Group大中華區總裁陸景鍇則表示,行業中的不良企業終究會被驅除出去,新能源產業的國際形象必將重振。“這肯定是比較嚴寒的一個冬天,但并不代表我們所做的投資都沒有希望退出。”
土壤修復潛藏商機
“中國環境污染非常嚴重,特別是土壤破壞非常嚴重,今天我們不管吃素還是吃葷都會出問題,目前已經有些企業正在嘗試有機土壤修復,我們特別關注這塊技術。”陸景鍇說。在他看來,中國作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有大量土地需要修復,市場巨大。
實際上,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由來已久。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曝出,但是,我國環保市場卻始終發展得“不緊不慢”。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環保市場較小,沒有較大規模的公司,更沒有專門做土壤修復的公司。
2011年底,《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優先實施8項環境保護重點工程,全社會環保投資需求約3.4萬億元。郭東軍表示,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和政府政策力度的加大,環保市場將非常有機會。
環保市場破局首先將面臨技術門檻問題。郭東軍舉例說,過去5年,我國水處理行業雖然融資環境和商業模式有所改變,但技術創新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企業普遍存在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新能源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實質上是由技術推動的,環境治理在技術上還需要更大突破。”
另外,由于環境治理的服務對象往往是政府,這也限制了行業發展,一定程度上導致難以出現全國性龍頭企業。
郭東軍指出,我國行政力量強大,政府系統內有些環境治理的公司實際上已經瓜分了市場。其次,環保市場需要政府資源,因此企業以區域性公司為主,全國性公司屈指可數。但他同時表示:“隨著技術和市場成本競爭的推動,這個行業未來一定會有整合,我相信會出現全國性龍頭企業。”
陸景鍇則強調,雖然政府是比較大的門檻,但很多政策正在改變,最后買單的不一定是政府。例如,中石油、中石化已經被要求在干枯油井附近進行環境修復。
“這已經是現成的市場。政府如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層面都有比較明確的、能夠貫徹的做法,我相信未來遲早還是要走向由企業來買單的市場環境。”陸景鍇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