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4年間,脫硝裝機復合增速達到78%。我們預計2012年隨著火電企業經營情況好轉和脫硝時限的逼近,脫硝新增裝機增速將大幅回升,我們以2012-2014年分別完成1.6億、2.1億、2.42億千瓦估算(含新建機組),則脫硝裝機容量增速達到85%、84%、66%。
行業領先集團形成,競爭格局優于脫硫。脫硝與脫硫一樣,走的同樣是引進——消化——吸收的技術路線。但同脫硫發展初期的邊上項目邊吸收消化技術不同,國內企業目前對脫硝技術已經有了相應的技術儲備和工程經驗。這些公司已經逐步成長為行業內的領先者。
行業領先集團形成,優化競爭格局。截至2011年底,國內在已投運的1.29億kw脫硝機組,行業前10名企業完成9728萬千瓦,占比75.4%。其中2011年投運脫硝機組約4732萬千瓦,其中行業前10名達到3661萬千瓦,占到77%;2011年新簽訂單行業前十名達到5134萬千瓦。
從脫硝工程累計投運量、2011年投運量、2011年新訂單量占比來看,三大鍋爐、電力集團所屬企業和專業環保公司將分享脫硝工程市場。其中三大鍋爐集中于新建機組的脫硝裝置建設;電力集團所屬企業和專業環保企業集中于脫硝改造市場。2011年新簽訂單中電力集團所屬企業市場占有率有所下滑,是因為2011年電力集團普遍虧損,對脫硝改造規劃有所放慢,預計2012年內電力集團將對脫硝改造加快規劃,訂單將隨之增長。
低氮燃燒領域龍頭企業占優
面對即將爆發式發展的催化劑市場,國內企業加快了對催化劑的研發、投產速度。東方凱特瑞、遠達環保、江蘇龍源等公司先后引入國外技術并展開研發、實驗,SCR脫硝催化劑市場競爭激烈,毛利率水平較低。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國內脫硝催化劑產能為7.3萬m3,由于脫硝行業尚未啟動,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也導致產能不能完全利用,且產品價格下滑,催化劑毛利率較低。
由于催化劑品質涉及電廠安全運行,從目前調研情況看,電廠普遍看重催化劑品質,部分電廠甚至主動要求催化劑原料采用進口。目前市場領先者為東鍋凱特瑞、國電龍源和遠達環保,產品質量和市場信譽度較高。
看好具有脫硝工程經驗和電力集團背景的企業。如龍源工程、遠達環保等電力集團附屬企業,又兼具脫硝工程經驗;東方凱瑞特為火電設備生產企業,兼具脫硝工程經驗,上述企業在催化劑市場的競爭中最被看好。原料端國產化加速,有望行業提高利潤空間。
隨著國內對火電廠大氣污染排放標準正式出臺,脫硝市場將呈現大幅增長,脫硝催化劑及其材料納米級鈦白粉的需求將快速上升。未來催化劑原料若實現國產化,將會大大降低催化劑制造的成本,提高催化劑的利潤空間。
低氮燃燒作為脫硝的必選技術,市場有望率先啟動。對于電廠而言,采用低氮燃燒技術成本相對降低,同時又能改進老機組的燃燒效率,因而電廠積極性最高。由于低氮燃燒改造屬于定制產品,每臺設備需要根據鍋爐的構造、煤種類型、燃燒系統等條件進行產品設計,產品的許多參數設定來自工程經驗的積累。同時,由于電站鍋爐對設備的可靠性要求很高,而低氮燃燒改造將會直接影響鍋爐的燃燒狀況,因而公司的品牌、技術實力和售后服務等因素都直接決定著公司的產品銷售。
存量改造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為龍源技術、燃控科技等致力于煤粉清潔燃燒的專業公司;西安熱工院、哈工大燃燒工程所、蘇源環保等源自高校熱工研究所的企業;以三大鍋爐廠為代表的國內鍋爐企業;美國FW公司、美國ABT公司、英國MBEL公司等國外企業。
由于低NOx燃燒改造因不同機組的具體情況而定,工程具有定制化的特點,機組規模通常偏小,因而國內主要鍋爐廠的參與熱情不高。而同時高校熱工所之類的企業受制于人員、資金和工程經驗的束縛,在低氮改造市場大規模爆發時,并不能快速擴展業務。因而相關專業公司在存量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十二五”期間脫硝行業市場空間巨大,有望超過1500億元,且行業即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同時,經歷脫硫行業“野蠻生長”的后遺癥后,電廠更注重于工程質量,行業龍頭公司已經形成,大型電力設備制造商的加入有利于行業競爭環境的改善,維持行業合理的毛利水平。因此,我們給予脫硝行業“增持”評級,推薦市場拓展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龍頭公司。前端脫硝推薦具有壟斷龍頭地位的龍源技術;后端脫硝推薦技術實力領先、脫硫脫硝市場占有率高或擁有電力集團背景的公司,如九龍電力、龍凈環保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