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國的太陽能產業過去可能依靠成本優勢,但未來很難繼續如此,需要有技術和創新等。你看到中國太陽能行業是在往這個方向走嗎?
格羅斯:我想是的。不過我認為太陽能行業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只靠技術,你可能不能把自己區分出來。太陽能行業里的一個模塊、一個電池,這些都只是商品。我想從質量上,中國產品已經很好了,五年前要說中國制造的太陽能模塊,可能還有人覺得質量很差,但現在,至少是跟德國制造的一樣好。所以光從技術上已經很難區分開來,可能效率上會有一些差別,但已經不是頭號問題。
最重要的是,需要在有一定技術水平、一定質量的基礎上,通過你的銷售和市場營銷、合作伙伴計劃等來使自己有差異性,也就是實物性商品以外的東西。只要中國企業能夠理解,這是他們要面臨的第一大挑戰——他們現在確實也已經理解了,我想他們就能夠贏得競爭。[]因為他們有產能優勢、成本優勢,雖然這些優勢沒有以前那么大,但仍然具備。如果能在生產效率上有所提高,實現一定水平的技術和質量,再加上在市場和銷售上的發力,這就是我認為中國企業可以做得很好的原因。
記者:那么你認為中國政府可以采取怎樣的政策?是時候停止補貼了嗎?
格羅斯:補貼不應停止。老實說,德國也有補貼。但從市場信譽的角度來說,可能可以停止一些低于市場利率的貸款,因為這不利于一個開放市場的信譽。
記者:德國企業面臨政府補貼的縮減,應對情況如何?
格羅斯:不好,他們現在是在掙扎。有一些情況確實他們不知道該怎么應對。現在巨大的價格壓力,價格下降幅度這么大,可能別的行業都沒有見過。另一方面德國政府又要縮減甚至取消補貼,政府支持也遠不如前。我說太陽能行業現在是像三明治一樣兩頭受壓,市場方面價格下跌幅度令人難以置信,另一方面能源成本又在上升,補貼在減少,可以說是最糟糕的一個情況了。
記者:歐盟現在大力推動“能源統一市場”,是否有希望看到能源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加大?
格羅斯:這需要政府的支持,還有風能產業的參與也很重要,雖然風能產業現在也有一些困難,但是技術上他們做的很好。問題在于,在德國,太陽能產業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可信度。他們說,現在政府不補貼了,我們基本上賺不到錢了[Need to rephrase],但這個原因更多是他們的內部管理,而非外部的市場潛力。[Need to rephrase]德國民眾會認為,太陽能產業太依賴政策補貼了,自己不夠有想法。所以這是德國太陽能行業的一個問題,抱怨太多。[Message unclear]
記者:現在是太陽能行業跨境兼并收購的好時機嗎?
格羅斯:是的,現在是行業的整合期,未來一段時間將都是,所以兼并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大型企業會在這個領域扮演主要角色,比如西門子等,他們有這個財務實力,也知道這是一個大趨勢。他們也有管理上的能力去投資這些領域。
記者:所以未來中小企業在太陽能行業就很難存在了?
格羅斯:因為確實需要實現一定的規模經濟。所以中小企業除非能有非常強的獨特賣點,占據細分市場,而且在數量上能夠達到一定水平,否則很難有足夠的財務實力在市場上存活。
記者:中國企業的規模能夠跟西門子這樣大的跨國公司競爭嗎?
格羅斯:我想有很多中國企業已經超過了關鍵規模的分界點。我不認為他們是被兼并的對象,他們很可能會成為活躍的收購者。
記者點評: 面臨全球大洗牌,各國太陽能行業都在積極游說,為自己爭取有利政策,德國太陽能產業最近就通過游說成功爭取到一些有利條件,逼迫原本打算大力削減太陽能補貼的德國政府做出一些讓步。
仍主要依賴出口的中國太陽能制造業,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政府政策的影響。在國際政策和貿易環境總體不利的背景下,中國太陽能產業面臨的的確是一場事關存亡的戰爭。
但危險的是,全球太陽能行業競爭會不會淪為一場游說力量之戰?戰場不是在產品和服務上,而是比拼哪國產業更能影響政府、哪國政府更會保護本國企業?這不是通往一個可持續的太陽能產業之道。
關于飛利浦?格羅斯博士
Philip Grothe,西蒙顧和管理咨詢公司合伙人。西蒙顧和是一家以戰略、營銷、定價和銷售為核心的國際管理咨詢公司,在全球擁有23家分支機構和585名員工。格羅斯在加入西蒙顧和前曾在德勤公司任項目經理,專長在機械、工程、原材料、可再生能源等行業提供增長策略、創新、銷售和定價咨詢。格羅斯畢業于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多特蒙德(Dortmund)大學,獲戰略管理的博士學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