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將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作為我們前進中面臨的首要困難和問題,正是基于對能源、環境與發展關系的深刻認識和全面反思。嚴峻的現實要求對我們傳統工業文明進行反思、揚棄、跨越和創新,催生新的文明形態,推進新的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應運而生,成為有效破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的時代抉擇。
生態文明在價值觀念上,強調給自然環境以平等態度和人文關懷,要求人類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保護和發展自然,給自然以人文關懷。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應當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社會公德并具有廣泛影響力。在實踐途徑上,體現為自覺自律的生產生活方式,追求經濟與生態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堅持經濟運行生態化,改變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良性循環,使綠色產業和環境友好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倡導和踐行綠色消費,選擇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在社會關系上,生態文明推動社會走向和諧。將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管理中,追求代際、群體之間的環境公平與正義,深化公眾環境參與,推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實現和諧。
生態文明貴在創新,重在建設,成在持久。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常抓不懈,從生態文明建設最迫切最需要的方面、環節和任務著手,切實解決最突出的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收到良好成效。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明日的文明,始于今日的奉獻。”生態文明的美好未來,需要付出不懈努力。我們將認真吸收和采納國合會中外專家的建言,抓住當前機遇,銳意開拓進取,沿著生態文明的指向,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讓我們以包容開放的胸懷坦誠相待,與國際社會攜手前行,共同應對,為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更大貢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