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禾)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在4月8日舉行的“亞洲新聞聯盟年會”上發表的書面講話指出,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而我國正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植樹造林等來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有望在2010年實現單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20%左右的目標,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5億噸以上。
據悉,我國2006年至2008年共淘汰落后煉鐵產能6059萬噸、煉鋼產能4347萬噸、水泥產能1.4億噸、焦炭產能6445萬噸;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已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提前并超額完成“十一五”小火電淘汰目標;目前,我國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光伏發電累計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四位。
解振華說,今年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六次締約方會議將在墨西哥坎昆召開。墨西哥會議談判應繼續堅持廣泛參與、協商一致等原則,目標是確定發達國家在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大幅度量化減排指標;非議定書締約方的發達國家在公約下承擔的具有可比性的減排指標,以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支持等方面做出明確具體的安排等。
解振華說,哥本哈根協議已就長期目標、資金、技術轉讓、行動透明度等重大原則性問題上達成政治共識。因此,在墨西哥會議,發達國家應盡快明確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的分攤比例,并承諾為公約資金機制提供新的、額外的和可預期的資金等,推動技術轉讓的切實實施。
針對近期發生的科學家涉嫌操縱和偽造數據的“氣候門”、“喜馬拉雅山冰川將于2035年消失”的“冰川門”等事件,解振華認為,上述事件引發了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質疑,對相關機構及其報告的公信力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科學研究考慮了氣候變化問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有關結論是建立在長期積累的大量觀測數據和謹慎論證基礎上的,一些偶然事件和個別錯誤不足以推翻關于氣候變化事實、成因和影響的總體判斷等。國際社會將繼續加強相關研究和評估,繼續采取各種應對措施。
另據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透露,目前,科技部已設立了氣候變化科技專項,第一期專項資金為3億元人民幣,組織我國科學家對氣候變化科學問題進行研究,能為IPCC的第五次報告提供更多支持。而國家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及科技部第二次組織我國的科學家編寫氣候變化國家第二個評估報告,今年有望出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