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底哥本哈根峰會召開后,“低碳”一詞便活躍在媒體上。時下,“低碳”幾乎修飾著所有名詞,家電、股票、房地產甚至瓜果蔬菜,都能貼上這個標簽。
然而,“低碳”一詞是否準確表達了其所承載的含義?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袁漢民對此提出質疑。
“低二氧化碳”不能簡稱為“低碳”
近日,袁漢民在筆者面前認真推敲著這兩個詞,“‘低碳’英文是lowcarbon,其中碳的化學符號是‘C’;而‘低二氧化碳’的英文是lowcarbon dioxide,其中二氧化碳的化學符號是CO2。無論從符號、分子式還是表述上,兩者都不能等同,‘低二氧化碳’不能被簡稱為‘低碳’!”
袁漢民認為,雖然“低碳”已經成為中國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代名詞,但是“低碳”的表象含義是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其實質是強調通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達到節能減排效果,所以“低二氧化碳排放”比“低碳”更能科學嚴謹地表達其內涵,難怪一些外國減排專家常對“lowcarbon”的稱謂搖頭。
警惕跟風“低碳”造成事實上的“高碳”
“倡導全民低碳生活的初衷是積極的,但是,如果一股腦地都往低碳經濟上靠,難免會離譜。”針對某專家建議政府向市民征收呼吸稅的提法,袁漢民這樣評論。
他還注意到,有些城市在概念不清、思路尚不清晰的情況下就跟風提出建設低碳城市,此舉潛藏著很大的隱患。
“有些地方為了發展低碳經濟,大規模上馬新能源項目,豈不知目前光伏產業中所使用的光電材料——單晶硅的生產耗能就頗高。一些地方盲目上馬風力發電廠,其實不但風力發電機的制造本身就是高耗能的,而且因為可利用發電的風力資源不可持續獲取,造成‘大風車’老不轉,事實上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因此,袁漢民呼吁:“‘低碳’不是一個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裝。”
節能減排應制定量化標準
袁漢民表示,我國對世界的承諾,是到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減排40%至45%。要實現這個目標,政府及企業需要在中央的政策方針下制定減排指標,并有計劃地推進實施。可以說,在一定時期內,我國的碳基能源消耗有可能還會增加,關鍵在于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的設備或企業,升級換代,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更加清潔、高效地利用能源,而不是無限度地強調“低碳”。
“對更多的老百姓來說,所謂的‘低碳’目前還是一個不很清楚的,或是不太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概念。究竟少開幾天車就是‘低碳’了,每天或每月節約多少度電就做到了‘低碳’,都缺少量化,缺少科學性。”袁漢民認為,“在減排方面,政府和老百姓都要自覺貫徹落實和踐行科學發展觀,而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科學的量化標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