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源科技企業盈利模式現隱憂
■生物質能企業生存現狀調查·生物質能源科技企業
不同于早在8月份就因原料收集不足而提前“入冬”的生物質電廠,生物質能源科技企業雖也是大小不齊、格局無序,但由于沒有原料收集的制約,研發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高于能源生產企業。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對生物質能源企業的調查采訪中發現,由于規模較小,生物質能源科技企業前期投入的成本可控,大多數企業都能盈利,但同時小企業的技術開發手段和投入能力不足,導致相關技術良莠不齊。
專家建議相關企業發展全產業鏈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大企業規模。如果這種模式運用得當,反作用到生物質發電的企業身上,或許可以在原料收集瓶頸難解的情況下,實現生物質能源運營企業的扭虧為盈。
普遍盈利下的隱憂
一家曾經只有300萬元投資規模的小型生物質能源科技企業,經歷過短短幾年的快速發展后經營規模瞬間擴大了七倍,資產總額超過2000萬元。
青島中森生物質能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智淵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實現快速擴張的原因在于運作思路的創新。他畫了一個大圖,計劃在未來的兩到三年內,將業務拓展到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打通上下游產業鏈,上游拓展至生物質資源育苗、種植,下游會拓展至灰渣開發利用。
過去五年里,中國生物質能產業快速擴張,各地興建起一批垃圾發電、秸稈發電的生物質發電企業,為給產業鏈做設備配套生產的企業們創造了巨大的配套需求。
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國煤惠民能源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負責項目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公司整體盈利情況非常樂觀,“給生物質發電企業做配套工程,要比投資生物質發電企業容易賺錢得多。”
中國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現狀,催生了相關配套產業的蓬勃發展。
國家農林生物質能工程專家莊會永認為,中國農林生物質原料復雜多樣,品質差異巨大,需要一套性能穩定可靠的設備,能夠最大限度適應中國多品種、多形態、季節差異大、含水量與熱值復雜多樣等問題的燃料。
盡管表面看起來熱鬧,但是國內的生物質能源技術設備生產商依然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中。德博的趙先生向本報記者分析說,能源設備運營商猶豫不前,大型的企業或集團主要進行前期的試探和調研,社會投資也在觀望,生物質能源技術設備生產商資金實力不強。
目前,我國的生物能源設備研發和設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給生物能源設備生產企業缺乏大型生產設備上。
與此同時,生物質能設備企業依靠上游需求求發展的模式并不可持續。從事了多年生物質能源研究的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能專委會秘書長肖明松說,能源生產型企業難題重重,直接挫傷了企業更新設備和購買新技術的積極性,遲早會影響到配套的設備生產和技術研發企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