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重化工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常規能源的支撐能力已經受到了嚴峻挑戰,資源的制約和環境狀況的惡化,迫切需要改變低效、高污染的能源結構。但是,作為清潔能源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由于投入少、成本高,甚至關鍵技術和設備的制約,其開發程度與我國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不相匹配,2005年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總量僅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5%,在能源供需結構中,只是作為煤、油、氣、電(除小水電外的大中型水電)等常規能源之外的一種補充,主要為農牧漁民提供生活和生產的基本能源。
進入新世紀,面對煤炭年新增幾億噸的產量、電力幾千萬乃近億千瓦的增長,而可再生能源發展卻是“蝸牛爬步,步履蹣跚”!以上個世紀80年代在我國起步較早的風電為例,經過20多年的努力,到本世紀初僅有57萬千瓦風電裝機并網發電,加上邊遠地區分散的農牧民的小型風電機,總裝機不過60萬千瓦;同期世界風電總裝機已近4000萬千瓦,我國約占1.5%!2000年至2003年,世界風電裝機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我國的風電裝機也在急趕直追,可是年均增長率只是世界的一半多一點。太陽能熱水器的發展很快,其產量已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在我國建筑物中的廣泛應用相差甚遠。
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以及2007年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面世,特別是隨后采取的一系列經濟激勵政策,包括國家對科研和示范項目的資金投入、稅費減免、財政補貼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全額收購、特許權經營招標和價格機制等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在以4萬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中加大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力度,極大地促進了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截至2008年,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第四大風電國家。2008年,風力發電機的總裝機已經達到1260萬千瓦,提前并且超額實現了2010年裝機500萬千瓦的規劃目標。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以及英國經濟學家斯特恩提出的氣候變化報告,以詳盡的數據和研究分析表明,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氣候變暖和海平面的上升,極端氣候現象發生的頻率增多,已是不爭的事實。氣候變化的進一步嚴峻發展的前景,正在考驗人類的應對能力。197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發大會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世界第一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公約。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減緩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目前已有170多個國家批準了該議定書。美國是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但是卻拒絕簽字承擔減排義務。
奧巴馬政府上臺以來,對待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和政策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應對氣候變化、提高能效和發展清潔能源成為美國政府釋解經濟危機的核心對策。奧巴馬政府計劃在未來的10年中每年投資150億美元開發新的清潔能源,以創造5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到2015年,美國使用的汽車中將有100萬輛采用油電混合動力,美國制造的汽車能夠達到每加侖汽油行駛150英里,由此顯著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2年美國的電力將有10%來自可再生能源,2050年可達到25%。奧巴馬的“能源新政”,選擇發展新能源作為化“危”為“機”、促進就業,拉動經濟復蘇,振興美國經濟的主要政策手段。而其長遠的戰略意圖,是要把清潔的新能源作為引領美國經濟發展、擺脫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在新能源領域占領制高點,繼續保持美國在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同時,能源與環境也為今后美國的外交和安全戰略注入了新的內涵、確定了新的方向。
我國和美國一樣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國。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第一位的,但是發展又將使能源消耗產生大的增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主要來自低效、高污染的化石能源供應。在國際社會共同采取行動,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上,我們承受的減排壓力和挑戰更大、更強。今年7月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領導人,包括八個主要工業化國家集團(G8)和五個主要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和印度)( G5) 的領導人達成了協定:與工業革命前的水平相比確保2050年前全球氣溫上升不超過2C。為了確保此目標的達成,八國集團領導人一致同意設定新的更為強硬的碳減排目標。
節能降耗和發展清潔能源是我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途徑。但是二者在能源供需上的功能和作用是有區別的。前者解決的是需求側能源消費的減量化;而后者是在供應側增加能源供應量以滿足需求,或者是對劣質能源的替代。在溫室氣體的減排上,前者是間接減排,后者則因使用低碳能源而實現直接減排。因此,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對我國能源結構的低碳化、清潔化、減排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貢獻最大、最直接。
溫室氣體的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的重要因素,而使用什么樣的能源則由能源的開發利用技術來決定。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同能源技術的轉變緊密相關。我們現在已經處于能源技術進行新的轉型的關鍵時代,高碳的、污染型的化石能源資源終將枯竭,而其大量的開發利用劣化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現在客觀而現實的選擇,就是大力促進能源技術的創新,以低碳的清潔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