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如火如荼,新建堤壩宛如巨龍隨河道蜿蜒,護岸林帶樹灌相間成綠色走廊,褪去黑色外衣的三晉“母親河”正煥發出青春的靚麗容顏……7月29日至8月18日,“生態汾河”新聞采訪團從汾河源頭一路走來,行程3000余公里到汾河入黃河口,沿途所見所聞讓記者充分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加強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與保護,再現汾河流水嘩啦啦的重要意義。
去年5月,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與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汾河干流的忻州、太原、呂梁、晉中、臨汾和運城6市積極動員、明確責任、清障去污、綠化河岸、標本兼治、建管并舉,快速推進治汾工作。
8月13日,投資1.9億元、日處理能力5萬噸的晉中市第二生活污水處理廠開始試運行,正式投運后,該市城區污水處理率將達85%以上。據了解,汾河干流的27個縣(市、區)均已開工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晉中市縣縣有生活污水處理廠。晉中市環保局局長游樹林告訴記者,第二生活污水處理廠從開工到試運行僅花了1年零1個月的時間,與第一生活污水處理廠的4年時間相比大為縮短。刷新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紀錄的還有襄汾縣污水處理廠,12個月;稷山縣污水處理廠,11個月;靈石縣污水處理廠,8個月。
站在靈石縣汾河岸邊,新建的6.5公里堤壩宛如巨龍隨河道蜿蜒向前。
靈石縣副縣長趙亞峰說,本著“多還舊賬,不欠新賬”的原則,全縣整合水利、林業、環保等部門的力量,投資1.05億元對汾河兩渡到縣城段20.7公里的河道進行綜合整治,目前已平整河道50公里,清淤清障62萬立方米,完成沿岸荒山綠化1.87萬畝,護岸林6700畝。
與靈石縣一樣,為確保汾河清水長流,靜樂縣拿出4480萬元,對岑山、封神山、天柱山進行綠化,總面積達1.3萬畝。太原市萬柏林區投資1.3億元,植樹110萬株、綠化面積9509畝的西山萬畝生態園已基本建成。孝義市也拿出8480萬元,在汾河及其一級支流文峪河、磁窯河等百里河道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范圍的整治。侯馬市在其境內的21.3公里汾河岸邊,植樹25萬株,形成了寬度達100米的汾河護岸林帶。
“成績有目共睹,但由于資金、政策等原因,目前還有大量污水直排或偷排汾河,要實現清水復流的美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生態汾河”新聞采訪團團長、省環保廳副廳長劉四龍說。
8月17日,當采訪團一行來到萬榮縣汾河入黃河口時,眼前的景象令記者大為驚訝:黃色的黃河水倒流進汾河河道200米后與黑色的汾河水互相交錯,涇渭分明。是誰污染了汾河?萬榮縣和河津市環保局負責人均稱:沒有一家企業向汾河排污。后在記者的追問中,承認“不排除有企業向汾河偷排污水”。
此外,臨汾市汾河沿線10個縣、市的污水處理廠本應去年建成,但目前只有3家投入運行,每天8萬噸生活污水直排汾河。太原市每天也有20余萬噸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排汾河。寧武縣在汾源保護區內新建的賓館、博物館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也未采取必要的防污措施,極易對汾河造成新的污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