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規劃現雛形
在工信部日前召開的全國原材料工業座談會上,石化、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及新材料等產業的十二五規劃草案被提交討論。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目前有色金屬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均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計劃在十二五規劃末期,我國的有色工業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總體實力得以躍升至世界前列,行業整體由大到強的轉變更進一步。
據悉,十二五期間,有色金屬工業的重心將落在嚴格控制冶煉產能過快增長,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兼并重組,鼓勵煤、電、鋁跨行業重組上。而輕質高強結構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純材料、稀土材料等制備技術和產業化技術將成為重點開發的對象。
同時,相關部門將協調、鼓勵在優勢地區打造一批深加工產業基地,建設一批再生有色金屬示范工程公司,以發展精深加工,加強再生金屬回收,促進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
4100萬噸或成產量紅線
嚴格控制冶煉產能過快增長為何被圈定成有色行業十二五規劃的重心?
有分析人士指出,2010年1—10月,十種有色金屬總產量達2613.77萬噸,同比增長23.89%。而同期間內的有色金屬工業(不包括獨立黃金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00.89億元,比09年同期增長37.54%,增幅較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高13.14個百分點。以此計算,2010年我國有色產量超過了3100萬噸,可如果按照這個增速發展下去,我國2015年有色產量可能將達六七千萬噸。而按照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測算結果,彼時十種有色金屬的表觀消費量僅能達到為4380萬噸(其中精煉銅 830萬噸、鋁2400萬噸、鉛500萬噸、鋅650萬噸)。因而,產能的盲目擴張與市場需求的相對緩慢增長已經成為了監管層的敏感神經。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尚福山也表示,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為有色金屬行業‘十二五’發展思路所做的建議,到2015年,十種有色金屬產量應控制在4100萬噸以內。粗銅冶煉控制在500萬噸以內,電解銅控制在650萬—700萬噸之間;氧化鋁控制在4100萬噸以內,電解鋁控制在2000萬噸以內;鉛控制在550萬噸以內;鋅冶煉控制在670萬噸以內,并按照產業技術政策淘汰全部落后生產能力。
“小金屬”有序開發市場
價值有望再創新高
雖然按照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提出的標準控制數量,未來5年內銅、鋁、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冶煉產能擴張空間將相當有限,但淘汰落后產能、結構調整并非十二五規劃對有色行業的主基調。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文獻軍表示,十二五規劃對于鎢、鉬、錫、銻、稀土五種稀有金屬品種將進一步加強資源的有序開發與合理利用,節約使用資源,繼續推進企業兼并整合。
以此前被炒的轟轟烈烈稀土資源為例,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對稀土實行包括生產總量與出口總量控制。而除了對開采和出口環節進行控制外,業內還會考慮對處于中間環節的冶煉加工與流通貿易逐步實行控制。而此前我國的稀土定價中資源成本和環保成本考慮不足,今后這兩個因素都將被逐步合理納入稀土的定價體系中,而稀土價格無疑將會有進一步上漲空間。
尚福山也表示,對于以小金屬為代表的我國的優勢資源,在進行總量控制的同時,還要大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強下游深加工企業的扶植和發展。讓企業認識到只有體現出這些金屬的稀有,而市場會在價格上對減產進行補償的。
在有色行業有望獲得新的價值上漲空間的同時,日前廣受追捧的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信息、節能環保等7個新興產業概念,也為有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精深的思路。畢竟在新能源的觸角不斷擴張的同時,高性能的銅、鋁、鎂、鎢、鉬、鉭、鈮等合金材料、稀土材料、超導材料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