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推進產業高端發展
以推進產業高端發展為主攻方向,著力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大幅度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層次,努力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
引領新興產業跨越發展。按照戰略性、前瞻性、倍增性的產業定位,集聚一批高端人才,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并迅速實現產業化,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前瞻性戰略新興產業創新集群。清潔能源產業重點突破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高效新型光伏發電、氫能與儲能、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技術并實現規模化應用,推進我省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清潔能源創新中心。戰略新材料重點培育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高溫合金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電子功能材料、高溫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等重大產品,努力以技術突破帶動戰略新材料產業跨越式發展。物聯網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傳感器、射頻技術及應用、短距通信等,加快重大創新產品的應用示范,建設一批支撐產業持續創新的重大科技平臺及研發與產業化基地,保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發展光通信、新型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智能網絡終端等,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一批創新活力旺盛的科技中小企業,打造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前瞻性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區。高端制造領域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數控裝備、高技術船舶、高端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重型裝備、高端科學儀器等,培育一批具有百億級產業帶動性的戰略整機或產品系統。
支撐優勢產業提升發展。全面推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優勢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發展,加大消化吸收再創新力度,著力培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工程機械、數控機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等10個市場占有率高的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攻克半導體行業的光電設備、精密機械行業的工業母機、海洋船舶行業的巨系統設備、電力電子行業的低能耗控制設備等支撐產業技術水平的產業制造關鍵裝備,著力突破智能數控系統、高精度檢測單元、長壽命復合結構件、大功率動力系統等高附加值核心單元,加快發展輕質高強合金、超高純材料、高效催化劑、光電功能材料、智能感知材料等對產業發展具有引領作用的戰略基礎材料,促進產業向高技術、高增值環節延伸,向研發與服務兩端延伸,提升產業層次和國際競爭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千億級高技術特色產業基地。
促進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培育服務業新業態,實現高技術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競爭力增強。圍繞生產性服務業共性需求及關鍵環節,加強網絡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重點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系統外包、制造業服務等,大力改造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增強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效率,提高服務附加值。圍繞數字文化、數字醫療與健康、數字生活、社會化公共服務等領域,大力開展服務模式創新,加強網絡化、個性化、虛擬化條件下服務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重點發展數字家庭、數字內容、數字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顯著提升科技對新興服務業的培育和發展能力。大力發展研發總部、創意設計、增值服務、產業鏈管理、技術孵化等產業新模式,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高度融合,促進產業鏈向研發和服務兩端延伸。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大力推進高新技術在紡織、冶金、輕工、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的運用,提高傳統產業裝備水平、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開展節能減排科技支撐行動,面向重點行業節能減排需求,開發100個高效清潔燃燒、工業余熱利用、高效機電節能、建筑節能、工業清潔生產、工業廢水處理、煙氣控制治理、固廢物資源化等關鍵技術及裝備,并實現轉化應用,同時推廣應用能量梯級利用、綠色制造等節能減排共性技術,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節能減排的支撐作用。實施制造業信息化科技支撐行動,以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和培育數字化企業為重點,開發和推廣網絡環境下設計制造及管理的信息集成等技術,實施設計數字化、制造智能化和經營管理信息化技術集成,并在紡織、造船、冶金等產業廣泛應用,大幅度提升傳統產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圍繞推進高端發展,加強區域科技產業發展規劃指導,加快部署建設軟件設計、納米、傳感網、光伏、風電、生物醫藥、航空制造、核電裝備等科技產業園,重點打造南京軟件園、蘇州納米創新園、無錫傳感網產業園、常州創意文化產業園、連云港清潔能源創新產業園、昆山小核酸產業園等30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產業園,建成150家新興產業高度聚集、專業特色鮮明、產業創新能力強的科技產業園。加強與國家及地方科技資源的集成,著力突破重大戰略整機產品及高端環節,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有利于成果轉化的資助機制和項目投融資模式,大力吸引國內外最新技術成果來蘇轉化和產業化。強化產業發展宏觀監測,建立健全高新技術產業統計監測體系,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三)切實加強農業農村科技創新
堅持走中國特色、江蘇特點農業現代化道路,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著力推進農業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建立健全信息化、社會化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和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大力推動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創業,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推進農業品種創新。采用先進的生物育種技術與有效的常規育種技術,通過自主培育與引進、改良相結合的方式,重點培育100個綜合抗性好、品質優良、產量潛力大、具有市場競爭力、能夠明顯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優質高產多抗農業新品種,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供品種支撐。深入實施國家和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重點圍繞優質、高產、低耗、高效、循環、信息等關鍵技術開展集成創新與成果轉化,通過新品種與新技術的大面積應用與推廣,使我省稻麥周年生產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到2015年,水稻、小麥新品種、新技術示范輻射面積達到1200萬畝以上,項目區畝產增長10%以上。
強化農業及特色產業技術創新。圍繞引領和支撐農業特色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突出產品、技術、裝備創新重點環節,加強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制品、精深加工和智能農機設施裝備等農業高技術創新,突出技術的前瞻性,提升改造傳統農業產業。結合地方優勢特色資源,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涉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農業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著力培育設施蔬菜、花卉苗木等縣域地方特色產業。加快產業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培育壯大一批資源優勢明顯、富民帶動性強的縣域特色產業。到2015年,培育壯大40個縣域特色產業,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園80個,組建省級涉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0個。
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把這項工作作為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關鍵環節,推動科研單位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等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積極培育涉農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合作組織,加強涉農產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加大科技特派員選派力度,大力開展“送科技下鄉、促農民增收”活動,動員更多科技人員下基層、下農村、下企業開展服務。推進農村科技服務超市試點與布局工作,探索科技服務“三農”的新模式、新機制。到2015年,科技特派員總數達1萬人,建立科技超市店面、特派員工作站各500家。
(四)著力推進民生領域科技創新
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大力開展科技社區創建行動、民生科技促進行動、民生科普進社區活動,打造民生科技。圍繞社區居民在社區安全、健康干預、節能環保等方面的科技需求,積極推進建筑節能、治安監控、數字醫療、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等適用技術的應用示范,建設100家科技社區,使之成為民生科技成果的展示區、先進適用技術的示范區和科技惠民的先行區。實施生命健康科技專項,發展數字化醫療、健康管理、健康普及等技術,提升全民健康保障能力。支持南京建設科技青奧、綠色青奧,加強環境、交通等技術集成示范,為“青奧會”順利舉辦提供科技支撐。圍繞生態環保、綠色建筑、食品安全、公共安全、智能交通、防災減災等,組織實施民生科技促進行動,建設10大科技示范工程,集中力量突破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綜合智能交通、安全生產應急處置、食品安全檢測、重大疾病防控等一批重大公益性關鍵技術,加大新型傳感網絡、無線通信與監測、信息實時分析等技術在醫療、健康、交通、安全生產等領域的應用示范,顯著提升重點領域科技支撐能力。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圍繞低碳生活、生命健康、應急處置等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民生科普進社區活動,組織實施大型科普活動,提高公眾科學素養,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五)顯著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深入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推動平臺向企業集中、人才向企業集聚、政策向企業集成,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培育以創新型企業、上市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為骨干的創新梯隊。到2015年,著力打造100家創新型領軍企業、1000家上市后備科技企業、1萬家高新技術優勢企業,發展10萬家民營科技企業。
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計劃。瞄準世界一流水平,遴選具有較大規模優勢、較強創新實力、具備發展潛質的骨干企業,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制定培育方案,落實關鍵措施,加大集成扶持力度,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引領產業發展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引導企業瞄準世界產業前沿,聯合國內外頂尖科研力量,加大前瞻性聯合研發,掌握產業級重大原創成果。推動企業排出一批本領域世界級名家和杰出領軍人物,研究制定新興產業發展頂尖人才引進計劃,實行人才特區政策,有針對性地在全球尋求合作。支持企業瞄準產業重大原創技術開發,集中打造在國際上有影響的企業重點實驗室,創建一批科學家工作室。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省重大創新任務,優先推薦領軍企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以及“973計劃”、“86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
實施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創新需求,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推進行動,著力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前景好的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加快上市,做大企業規模,提升企業競爭力。集成各類科技資源和政策資源,加大對科技企業在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關鍵成長期的支持力度,形成支撐科技上市后備企業的撫育工作體系。進一步集中省、市科技資源,切實加強對列入成長路線圖推進計劃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
實施高新技術優勢企業培育計劃。結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計劃,建立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整合社會資源,擇優選擇新興產業和重點領域內的1萬家科技型優勢企業進行培育,到2015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數力爭達7000家。依托高新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創新服務平臺,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基地。鼓勵和支持財稅、法律、評估、咨詢、知識產權等中介機構,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全流程、專業化服務。建立健全高新技術企業協會組織,為企業發展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撐。積極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抵扣、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府采購等激勵企業創新的重點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大力培育民營科技企業。加快建設孵化科技型小企業的科技創業園,推動服務內容和運行機制創新,促進高成長性科技企業持續涌現,催生一批高科技產業新業態。鼓勵發展微小企業,激勵科技創業。推動民營科技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政府各類科技創新專項引導資金要向民營企業傾斜,支持民營企業在新興產業、節能減排等領域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支持民營科技企業建設各類研發機構,集聚創新資源,增加技術儲備,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鼓勵民營科技企業充分利用自身品牌、技術及管理優勢,采取兼并收購、戰略聯盟、相互持股等多種形式,開展企業間并購重組,實現做大做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