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 日韩 综合 图片,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看片,亚洲 无码 制服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能環保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研究報告 » 正文

力轉公害危機緊抓環保機遇

發布時間:2009年9月25日 來源:經濟參考報

....

    公害一詞是日本人創造的,其定義是“企業的生產活動給地區居民帶來健康和生活環境上的損失與侵害。”目前,日本法定的公害共有7種,它們是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振動、地基下沉及惡臭。


     據日本學者研究,公害有如下特征:


    1、其嚴重性及損失大多不是能夠用金錢來衡量的;

    2、公害的損害多是不可逆轉性的,換言之,多是無可補償的(如人死于公害病而無法復生等);

    3、其影響及損失越來越帶有廣區域性,即會發生復合污染及二次污染;

    4、與此相關,公害正在從生產過程擴大到流通過程及消費過程;

    5、公害有國際化的擴散趨勢,這就是跨國公司把產業公害擴散到世界各發展中國家去。這就是所謂的“輸出公害”。


    公害在日本從來就是社會問題,而不是純粹的經濟或技術問題。明治30年(1896年)年代,足尾銅礦因為大量有毒廢液流入河中而使灌溉農田遭到污染,以田中正造為領袖,受害農民掀起反對運動,堅持了十年之久,最后被軍警鎮壓下去。這是日本第一起因公害問題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當然得不到妥善解決。


    二戰后,日本實行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的經濟發展路線,在太平洋沿岸建設了京濱(東京、橫濱、千葉)、中京(名古屋)、阪神(大阪、神戶)等多個臨海工業地帶。以這些地區為中心,日本不僅建設了大批鋼鐵、煉油、石油化工、造船、發電等工廠,而且興建了為它們服務的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從而導致各種公害的發生源頭集中到了這些特定的地區。


     加之,日本由于國土面積狹小,人口集中,人口密度2874人/平方公里,為西歐的二、三倍,美國的20倍,俄羅斯的26倍,使得公害對于居民身心健康的損害也以空前嚴重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日本,公害的受害者除了城市居民,更多的是農民、漁民等低收入階層,因此,公害問題又與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密切相關而變得更為引人注目。


    反公害群眾運動作用巨大


    上個世紀60年代“四大公害”成為日本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這就是三重縣四日市引發哮喘病的大氣污染事件、熊本縣以有機水銀為原因的水俁病事件、新瀉縣阿賀川的水銀中毒事件、富山縣神通川鎘中毒引起的“痛痛病”事件。


     在這些事件發生初期,制造公害的企業往往拒絕承擔責任,更不愿意向受害者支付賠償。而且,中央政府有關部門也多站在維護大企業的利益的立場上。其典型就是在熊本縣水俁市設立化工廠的一家大企業,直到醫學上有確鑿證據證明是它的工廠排到海灣里的廢水中含有的有機水銀引發了水俁病,都不承認是自己的責任。


     到上個世紀60年代末,以“四大公害病”訴訟為代表的反公害居民運動形成聲勢浩大的全國性反公害群眾運動。正如《通商產業政策史》所說,“四大公害訴訟成為向國民廣泛宣傳公害問題重要性的契機,使他們深切感到政治、行政、企業等各方面的公害責任與采取相應措施的重要性。這對1965年以后公害對策的進展與提高國民對環境問題的意識所起到的意義是非常之大的”。


    這種形勢表明,公害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反公害運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它表現在立法、司法及行政等多方面。


    催生防治公害產業


    面對著反公害群眾運動的強烈沖擊和強大的輿論壓力,企業經營者終于認識到,與其被迫站到法庭的被告席上,接受全社會的嚴厲審判,并且最后還不得不支付巨額賠款,不如面對現實,積極主動地開發防治公害技術,制造防治公害的裝置與產品,更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和良好的信譽。


    重工業、化學工業是典型的公害型產業,其中鋼鐵、煉油、石化、礦業、有色金屬、造紙等制造業及火力發電、供氣、供熱等公共事業尤為突出。其中有煤煙發生設施、污水等排放設施、噪音方式設施及粉塵方式設施的單位被指定為“特定工廠”。


     根據《關于整頓、完善特定工廠防止公害組織的法律》,以上述業種為主,有關企業在生產現場建立、健全了防止公害的組織,即設立防止公害總負責人、防止公害管理者等職位,由他們各司其責,嚴格按照有關法律,對本單位公害發生的情況做好觀測、檢查和監督等事宜。據認為,這一制度對提高日本企業防止公害的監管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述各公害型企業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特別在70年代,極大地增強了對防治公害設備的投資力度。據日本政府對2500家有關企業的調查,企業的防治公害設備投資逐年增加,1967~1972年5年間,每年遞增50%,比設備投資總額的增長率(16.2%)高2倍以上。其在設備投資總額中所占比例也不斷提高:1966年占3.6%,1970年達到7.9%,3年間提高1倍有余,1972年超過10%,電力、礦業、造紙和煉油等行業則達到20%以上。


     與此同時,這些企業還加強了對防治公害技術的研究開發,各種消除、減輕和防止公害產生的裝置與儀器,如集塵、重油脫硫、排煙脫硫、處理廢氣等防止大氣污染裝置,處理工業廢水、下水、屎尿、污泥等防止水質污濁裝置,以及防止發生噪音、振動的裝置等等,陸續被開發出來,推向市場,一大批制造防治公害機器設備的企業涌現和發展起來。于是,一個嶄新的行業——防治公害產業在這個過程中應運而生。到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的防治公害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且開始向海外出口。

2頁 當前為第 1[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末頁]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