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兼具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更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肩負著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建設、荒漠生態系統治理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職責。新中國成立60年來,林業經歷了奠基起步、挫折調整、輝煌發展的歷史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60年風雨歷程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林業的建設和發展歷程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息息相關。縱觀新中國林業建設和發展的60年,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大的階段,即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奠基階段、“大躍進”及“十年動亂”的挫折階段和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階段。
新中國林業建設的奠基階段(1949年~1956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建設急需大量木材,而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森林資源很少,木材年產量不到1000萬立方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局面,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林業工作的方針和政策,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奠定了中國林業建設的基礎。 確定林業建設方針。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做出了“保護森林,并有計劃地發展林業”的規定。1950年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林業業務會議確定了“普遍護林,重點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業建設總方針,指導全國的林業建設。林業工作方針的調整,對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并對以后各個時期林業建設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界定山林權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就設立了林墾部,主管全國的林業工作。1950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根據法律規定,各大行政區相應地制定了實施辦法,很快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國有林和農民個體所有林兩種林業所有制。由于調整了生產關系,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促進了林業事業的發展,僅三年時間,全國共造林171萬公頃,生產木材3229萬立方米。
保護森林資源。重點是防止發生森林火災和禁止亂伐濫墾森林。一是落實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的《關于嚴防森林火災的指示》,除東北行政區外,有14個省、自治區相繼成立了護林防火指揮機構。二是禁止濫伐濫墾森林。針對歷史和經濟原因造成森林資源破壞嚴重這一突出問題,1950年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林業業務會議決定,實行“護林者獎,毀林者罰”。各地政府也積極組織群眾成立護林組織,訂立護林公約,制止亂砍濫伐,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
造林和封育相結合。1950年,政務院及時發布了《關于全國林業工作的指示》,要求在風沙水旱災害嚴重地區發動群眾,有計劃地造林,并大量采種育苗以備來年造林之用。1954年,林業部確定以水土流失嚴重的河流、水庫上游山地和灌叢、疏林地為封山育林重點,黃河、淮河、永定河、遼二河等大中河流上游山區都逐漸封禁起來。
合理采伐利用森林資源。一是制定合理采伐利用森林的政策規定,政務院向各大林區下達采伐任務。二是重視節約利用木材。三是改變木材采運生產方式,提高林業生產力。四是編制出林區施業方案,有計劃地開發新林區。五是規范木材流通,實行“中間全面管理,兩頭適當控制”的木材流通政策。六是以林養林,促進森林更新。
這一時期的林業發展,由于打破了舊的、落后的生產關系,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高漲。但由于林業行政管理生硬地搬用蘇聯模式,全面推行皆伐,人工更新跟不上,以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抑制了木材貿易的市場化,加之投入短缺,林區和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先天不足”,致使林業發展后勁不足。
林業建設遭遇干擾與挫折階段(1957年~1976年)
1957年~1976年是一個波瀾起伏的歷史時期,中國先后經歷了“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調整和“十年動亂”等歷史階段。這一時期,對林業建設與發展而言,動力與阻力并存,發展與停滯相伴。一方面,根據“二五”期間林業工作基本任務,以及1958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林業建設開始步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另一方面,由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原因,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林業發展受到重創。
興建國營林場。為了鼓勵和規范國營林場、社隊林場的發展,1957年1月,林業部頒發了《國營林場經營管理辦法》;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各地林業部門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指示精神和林業部的部署要求,一方面將原有的森林經營所、伐木場改為國營林場,另一方面接納大批下放干部,選擇場址建立了一批新的國營林場。
開發建設新林區。以修筑通往林區的鐵路干線為先導,拉開了林區開發的序幕。1958年~1965年的8年間,共修筑林區鐵路5587公里、公路25172公里。與此同時,為了加快已開發林區的營林生產,國有林區開始試辦營林村,為國有林區發展營林業探索了路子。 提高林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自1958年起,中央加大了對林業機械的投入,各級林業部門從上到下建立了機械設備管理機構,并對設備的使用管理、保養、維修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機械作業范圍也逐步擴大。到1961年木材生產中集材工序的機械化半機械化比重已達75%。60年代中期,南方各省飛播造林已經全面推廣。
加強林業科研。自1958年始,除天津、上海和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陸續成立了林業科學研究機構,科研力量不斷擴大,林業科技在生產建設中的作用不斷增強。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對林業建設的沖擊以及林業建設方針和政策的重大調整。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在全國推開之后,新中國林業事業遭受第一次大的挫折。大量的天然林甚至原始林遭到掠奪性砍伐,短短的幾年間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對林業造成負面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人民公社化,造成林木、林地權屬混亂,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有的地方亂砍濫伐森林,也為以后的林權糾紛帶來了隱患。
針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對森林資源造成的嚴重破壞,中央及時調整林業政策,加大對林業的經濟扶持。一是確定以營林為基礎的林業建設方針。1964年,中央提出了“以營林為基礎,采育結合,造管并舉,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的林業建設指導思想。二是調整農村林業政策。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及時發布了《關于確定林權、保護山林和發展林業的若干政策規定(試行草案)》,核心是確定和保證山林的所有權,造林堅持“誰種誰有”的原則。三是擴大對林業的扶持力度。1961年,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實施育林基金制度,從每立方米原木銷售成本中提取10元作為育林基金,實行??顚S?。南方集體林區也于1964年實行該制度。
“文化大革命”對林業的嚴重破壞及兩次調整給林業的發展帶來的轉機。在新中國60年的歷程中,“文化大革命”給我國林業建設事業造成的災難最為深重。一是林業管理機構被撤銷,專業干部和技術人員大量流失。二是集中過伐,采育嚴重失調。據1979年的森林更新普查:在國有林區更新欠賬86萬公頃,集體林區更新欠賬7萬公頃。三是森林資源遭受巨大損失。全國有林地面積減少660多萬公頃;用材林蓄積減少8.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2.7%下降為12%。
鄧小平同志主持國務院工作期間,進行了兩次整頓和調整,給林業建設帶來了轉機,林業建設事業也開始向前推進。一是用材林基地化建設得到恢復。1971年,全國林業會議通過了《全國林業發展規劃(草案)》,提出“南方9省、自治區自然條件好,林木生長快,是擴大我國森林資源的重要戰略基地,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大造速生豐產林,加強用材林基地建設”。與此同時,各地按照 “基地辦林場,林場管基地”的思路,大力發展社隊集體林場。二是平原綠化有了新的進展,逐步從“四旁”發展到建設方田林網。
改革開放后林業建設的快速發展階段(1977年~2009年)
在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進程中,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林業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林業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為繼續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探索林業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建設。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這項工程開創了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通過了《森林法(試行)》,并決定3月12日為植樹節。1981年,經鄧小平同志倡導,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做出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乃至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植樹造林運動。200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要賦予林業以基礎地位”。2009年,在中央林業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又提出“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林業具有特殊地位”。從而形成了我國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荒漠生態系統、全面推進生態建設的基本格局。
改革林業體制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林業生產關系不斷調整完善。一是實行林業“三定”。1981年3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行以“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林業“三定”。二是放開木材市場。初步建立了林產品經營的市場機制,有效激發了集體林區林業生產的活力。三是逐步建立起支持林業發展的公共財政制度。中共林業決定中明確將林業定性為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把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確定為林業部門的主要任務。從此,國家逐步建立了支持林業發展的新型公共財政制度。四是全面推進林業改革。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對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200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對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做出了明確規定,提出“逐步將其分別界定為生態公益型林場和商品經營型林場”,各地在推進國有林場分類經營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構建林業生態體系。改革開放以來,為遏制我國生態惡化的趨勢,林業加快了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的步伐。一是建設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通過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解決天然林資源的休養生息問題。二是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態系統。通過退耕還林工程、三北和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解決我國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其他生態問題。三是全面保護生物多樣性。通過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解決野生動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護問題。四是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通過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全面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征和基本功能。五是提高對海嘯、風暴潮等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通過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