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的技術領先優勢,向全球輸出技術和管理,中國光伏企業轉移部分制造基地至國外,用‘工廠’換‘市場’來更貼近市場。”
晶澳太陽能首席執行官(CEO)方朋博士在4月13日至14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上,提出了中國光伏產業“全球化制造”的理念。
“平價上網”時代近在咫尺
“每個新興產業都須經歷從技術驅動到生產驅動的階段,才能達到市場飽和。”方朋說。
方朋以歐洲市場為例,分析了由光伏市場驅動因素演變引起的周期性增長規律:由于技術驅動階段生產成本較高,需要一定的政府激勵機制,歐洲光伏市場自政府補貼政策出臺后,投資驅動導致了第一次井噴,全行業呈爆發式增長。
“然而,隨著上網電價補貼的下調,由投資驅動引起的市場正逐步萎縮,市場增長的速度逐漸放緩。”方朋認為,企業生產成本降低、價格下跌使得“平價上網”時代到來。
“目前光伏發電成本已低于天然氣發電零售價,日照資源豐富的南歐地區已經實現了平價上網,可見光伏行業的生產技術已經被全球范圍認可。接下來,普通電力用戶將成為市場主要的驅動因素,由此,生產將成為市場增長主要的驅動力。在這一階段,整個行業將由部分戰略清晰、財務穩健、技術成本領先且管理優秀的國際化公司來領導全產業的整合。”方朋說。
洗牌后將迎來黃金時代
據方朋介紹,目前中國光伏電池片轉換效率已經呈現全球領先的局面,光伏產業剛進入生產驅動期,能夠整合資源進行大規模生產制造的企業將具備競爭優勢,市場不斷整合,最終剩余四五家大型企業占據主流市場份額。
“目前中國光伏行業即將步入由生產驅動帶來的黃金時代。”方朋說,在中國,從硅料至組件整個產業鏈均有一批包括協鑫、晶澳、尚德、天合、英利等在內的全球領軍企業,把握好這一絕好優勢,中國光伏產業在經歷這一次行業洗牌后必然能以最佳姿態迎接光伏產業的黃金時代。
“全球化制造”理念
為了更快地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降低組件生產成本、提升組件功率成為重要的途徑。據方朋介紹,晶澳太陽能預計組件功率平均每半年提升5Wp(峰值功率),根據這樣的提升速度,至2014年底,組件功率提升使均化發電成本下降24.2%。
方朋認為,就降低組件生產成本而言,中小光伏企業由于技術和規模均落后于領軍企業,生產成本及原材料采購成本均更高,只能通過犧牲產品質量(采用次級電池片以及次級BOM材料)來獲得成本優勢,以更低的價格銷售,導致光伏發電系統存在很大的質量風險。
據介紹,晶澳太陽能作為中國光伏產業的領軍企業,擁有規模和技術的世界級領先優勢,建設了高標準實驗室及檢測設備。晶澳太陽能實驗室可完成TUV及UL認證需要的所有測試。此外,晶澳太陽能產品還須通過IEC標準之外的非常規測試,有效保證了產品質量的可靠性。
基于中國光伏組件生產技術全球領先的優勢,方朋提出了中國光伏產業“全球化制造”的理念,即利用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的技術領先優勢,向全球輸出“技術和管理”,中國光伏企業轉移部分制造基地至國外,用“工廠”換“市場”來更貼近市場,進入附加值更高的電站開發及系統工程領域,同時解決國外部分就業,規避貿易壁壘,實現全球光伏產業優化分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