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北京報道 來自科技部、環境保護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以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10位院士今日在京集聚一堂,對環境衛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對環境一號衛星將來在環保領域的業務應用做出展望。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出席會議并講話。
自1996年環境衛星系統工程開始醞釀,到2008年9月6日環境一號A、B星成功發射、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大樓成功封頂和機構運轉、應用服務,整整經歷了13年不懈努力,專家們攻克了許多環境遙感領域亟待解決的應用關鍵技術,為環境衛星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吳曉青說,環境一號衛星應用系統工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是國家繼氣象、海洋、資源衛星之后,為加強環境監測和抗災減災能力而專門設立的。環境一號A、B星擁有光學、熱紅外、超光譜等多種先進的遙感探測設備,有利于環保部門大范圍、快速、動態地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及評價,跟蹤一些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將大大提高對全國生態環境宏觀趨勢的監測評價和把握能力,為天地一體化的先進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環境保護部高度重視環境衛星工作,環境一號衛星應用系統工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進展順利,已經基本建立水環境、環境空氣、生態環境等應用系統,發布了衛星數據產品分發相關管理辦法、并在應對太湖藍藻暴發、汶川特大地震等突發環境和災害事件以及在全國生態環境狀況調查、大型水體水華監測、全國秸稈焚燒污染監測、區域環境空氣污染監測、沙塵暴監測等方面做了大量及時、細致的工作,為國家環境管理及污染整治提供了重要決策支持。下一步,環境保護部將把工作重點由建設轉向應用,緊密圍繞全國環保重點工作和任務,不斷完善水環境、環境空氣、生態環境等應用系統,拓展應用領域,為環境保護提供及時高效的信息支持。
院士們在聽取了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所作的項目成果匯報和系統演示后,一致認為,“環境一號衛星應用系統工程及其關鍵技術項目”圍繞國家環境管理需求和國家航天發展規劃,針對環境一號衛星環境應用系統建設及其業務化運行,開展了長達13年的技術攻關和系統工程建設。項目通過集成和創新,填補了我國環境衛星應用系統研發、運行及其關鍵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環境遙感應用領域系統地提出了技術標準、規范和流程,首次攻克水、氣、生態環境遙感應用領域的若干關鍵技術,首次建立具有業務化運行能力的國家環境遙感應用系統,實現集衛星數據獲取、處理、應用、產品生產與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環境遙感業務化應用。項目在環境一號衛星有效載荷技術指標和圖像處理技術研究,環境遙感監測指標體系構建,水、氣、生態環境參數定量遙感反演方法和模型研究等方面具有明顯創新。同時以部門為依托、以應用為先導,組織應用系統研發的成功經驗值得推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