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 日韩 综合 图片,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看片,亚洲 无码 制服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能環保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行業要聞 » 正文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春天或要等到2014年才能到來

發布時間:2012年9月17日 來源:羊城晚報

繼上海、北京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之后,廣東也不甘落后,于9月11日啟動試點。而同時揭開面紗的“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則是全國第一家打出“碳排放權”的交易所。“羅....

繼上海、北京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之后,廣東也不甘落后,于9月11日啟動試點。而同時揭開面紗的“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則是全國第一家打出“碳排放權”的交易所。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碳排放權交易也不是一天就能有。”廣州交易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正希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坦言,“我們等得起。”

試點,到底在試什么?

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的揭幕儀式上,廣東塔牌集團、陽春海螺水泥、華潤水泥(羅定)、中材亨達水泥(羅定)等4家企業為擴大產能項目合計認購了1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權配額,總價7800萬元。

“我認為,廣東省發改委啟動水泥行業的配額認購,不僅是個示范問題,接下來必定有連貫動作,不會到此為止———從全行業的角度看,我預計也不止一個水泥行業需要配額認購;而從水泥行業的角度看,也不僅這幾個產業要如此。”李正希對第一筆交易甚為重視,“試點,就是找突破口”。

廣東將突破口放在一級市場的碳排放權配額上。“所謂的一級市場,目前為止,還是政府對企業的關系,借助交易平臺定向發放碳排放配額,就像公司上市之前的私募。”李正希解釋,“但是一級市場具有指導價格的意義,過多的發放配額會導致接下來交易不多,讓碳價成為‘垃圾價’。”

交易,到底有沒有成行成市?

試點出臺,市場更多地在圍觀。“有那么多碳排放權需要交易嗎?”成為最大的疑問。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成立之前,關于碳項目也曾掛在廣州交易所集團下面另一個平臺———廣州環境資源交易所進行。有知情人士透露,自2008年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三大環境交易所之后,杭州、武漢、大連、廣州等城市紛紛跟進;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碳排放交易所大多并無實質性業務,只有一些零星的交易,尚未形成規模。

而此次廣州交易所集團“大手筆”拿出1億元的注冊資金成立“廣州碳排放交易所”,值得嗎?

“一個市場有逐步完善的過程,需要經歷培育期和發展期,我們不可能等到市場完善才出現。”李正希分析道,“我們必須緊跟試點推動市場。”他坦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是在碳排放交易試點的背景下、尤其是推動碳排放權總量控制的情況下建立,“它的地位與從事服務環境資源的交易所并不一樣,”李正希表示,“我希望它的業務范圍更廣,直接納入政府交易系統的建設當中。”

“政策性”背景似乎已經成為碳排放權交易所成立的重要因素。李正希并沒有回避這個問題,他指出:“先是碳排放總量指標問題,適度從緊方可產生鼓勵,才能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只有產生需求,才會產生流動和交易。這個就必須要由政府來把關。只有到了二級市場,才是企業與企業甚至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

春天,也許要2年之后?

“全球碳排放交易額呈爆炸性增長,2004年3.77億歐元,2008年達到910億歐元,2012年將達到1400億歐元,有望超越石油交易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每每談到碳交易,類似這樣的數據會讓市場振奮不已。

但實際上,春天有沒有這么快能來到?李正希的回答非常嚴謹:“如果,2013年一級市場如國家工作部署般啟動的話,那么,2014年二級市場便可以開始啟動,并進入規模化交易。”

作為國家首批低碳試點城市,廣東省在“十二五”期間要實現單位GDP能耗下降18%、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19.5%的目標,均高于全國各省市的指標。

業內人士承認,就目前而言,一級市場下的“蛋”變數甚多,“最理想的結果,便是企業在完成擴大產能后,省下不少碳排放,就可以馬上進入二級市場買賣,”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但也有可能完成之后碳排放額度不夠,也可以進入二級市場購買。這兩種情況都將會由市場的杠桿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的發展。當然,也會有另一種情況出現,就是整個項目在得到分配額度之后,最終不能通過環評或者不能通過國家發改委的最后批準而流產,這時候,排放額將會收歸政府。”

等待春天的到來,李正希坦言自己“等得起”:“我們是集團化運作,在事業的布局上,哪個市場急我們就去發展哪個市場;但與此同時,我們集團進行了資源共享。”李正希坦言,在新掛牌出現的“碳排放權交易所”內,共享著廣州交易所集團下面的人才與軟硬件,甚至包括工作場地,“這樣便可較好地解決前期培育市場成本過高的問題”。

小鏈接

按照規定,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產品以碳排放權配額為主。作為市場交易主體,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或耗能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納入“控排企業范圍”,主要涉及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石化、紡織、有色、塑料、造紙等高耗能行業。首批有827家企業納入“控排企業”范圍。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納入“控排企業”范圍的827家工業企業,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為11067.8萬噸標準煤,約占全省能源消費量的42%,約占全省工業能源消費量的62.7%。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