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9年年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強調,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這一重要論述從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明確了環境保護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重大和系統的國家戰略,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和各個領域,而環境保護以其基礎保障和優化調控等重要作用,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宏大戰略中不可替代的主陣地。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系統的政策設計、制度安排和深入實踐,這一系列措施和手段,都必須以保護環境作為前提,統籌考慮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因此,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
將環境保護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理念思想內涵和根本目的的內在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確定的一項戰略決策。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新形態,其基本內涵就是尊重和保護環境。生態文明以建立與環境相協調、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主要內容,引導經濟社會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促進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宗旨和最終目標,也與環保工作追求的目標高度融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宗旨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謀福祉。而保護環境正是為了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在出發點和落腳點上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生態文明是一種建構中的新的文明形態,核心是更加重視環境保護、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其理論體系的建立,內在地將環境保護作為基礎、關鍵和重要保障。而環境保護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強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這就決定了環境保護必然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
將環境保護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要求和現實國情的必然選擇.
建設生態文明,源于對工業文明的科學揚棄。傳統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為主要特征,其日益凸顯的弊端,促使人類對自身與自然關系進行深刻反思,積極探尋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修正和超越。
我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幾十年發展的過程中集中出現。而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在一定時期內仍將存在并且有所加劇,環境壓力繼續加大,保護環境已成為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左右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問題。可以說,環境保護工作的歷史進程,將直接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
因此,環境保護取得的任何進展任何突破和成效,都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貢獻。環境是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基礎支撐,沒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產就失去了基本要素,生活就失去了根本保障,經濟增長取得的成果,將被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損失消耗殆盡,更遑論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就是環境問題;首先要加強的基礎性工作,就是環境保護工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