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垃圾分類總動員一年半以來,廚余
垃圾處理終端建設一直不盡如人意。昨天,李坑綜合處理廠BOT特許經營項目法人招標公布,項目估算要4.1億元,中標者將獲得30年的特許經營。這個采用厭氧發酵技術的項目將令廚余垃圾變成沼氣,之后可以用作發電,也有可能被作為氣體燃料。計劃2016年5月投產的項目日處理能力達到1000噸,這個規模在全國屬于名列前茅的。
廣州廚余垃圾處理終端缺乏
招標文件中透露,目前廣州市中心六區每天產生有機易腐物約為5000噸,但廣州最大規模的餐廚垃圾處理基地—大田山生態循環園每天也只能處理100噸。
今年7月10日廣州再開垃圾分類處理再動員大會,市長陳建華坦言,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進度緩慢,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隨著廣州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深入,分類出來的廚余垃圾資源化、無害化的需求就越發迫切。
處理居民和農貿市場廚余垃圾
據了解,李坑綜合處理廠選址白云區太和鎮永興村,現李坑填埋場旁邊。用地面積54畝,建設規模為1000噸/日,主要處理經分類收集后的居民廚余垃圾,以及農貿市場有機易腐垃圾。
招標文件中提及,當項目實際處理量未達到設計能力時,廣州市城管委可交付在居民生活區中收集未經分類的生活垃圾。因此,項目公司須配備大件垃圾分選設施。除非廣州市城管委送達的垃圾中明顯含有較大比例的建筑垃圾、醫療廢棄物、泥土沙礫等成分,否則,項目公司不得以進廠垃圾不符合工藝要求為由拒收。
項目初期是否會遭遇廚余垃圾不足的困境?市城管委總工程師鮑倫軍認為不會,“到投產時,每天從家里和市場分出來的(廚余垃圾)肯定不只1000噸!”另據預測,初期送進廠里處理的垃圾中,食物殘渣能占到75%。
中標將獲30年特許經營權
按照設計,李坑綜合處理廠將配置沼氣發電系統,廚余垃圾發酵產生的沼氣經脫硫、脫水、去除雜質等處理后,會被送入沼氣發電機組發電,除供廠內自用外,剩余部分上網銷售。投標人也可將項目產生的生物可燃氣體作為一次燃料銷售,但前提是要滿足法律法規要求的,且獲得燃氣主管部門的書面批準。據悉,中標人要在廣州市設立一個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將被授予特許經營權30年(含建設期2年)。公司需完成規劃用地、環評等前期手續,并對項目進行投融資、設計、建設、運營、債務償還、資產管理和維護。按照約定,該公司獲得政府支付的垃圾處理服務費。30年期滿時,公司要將設施無償移交給廣州市城管委或其法定承繼人。
李坑綜合處理廠選址白云區太和鎮永興村,現李坑填埋場旁邊。用地面積54畝,建設規模為1000噸/日,主要處理經分類收集后的居民廚余垃圾,以及農貿市場有機易腐垃圾。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