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具備大規模發展海上風資源條件,在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形勢下,風能尤其是海上風電作為典型的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重視。與陸地風電場開發相比,海上風電具有不占用土地、風力資源更穩定、風速更高的優點,效能明顯優于陸上風電場。此外,海上風電對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影響較小。因此,海上風電易于大型化、規模化發展,必將成為未來全球風電開發的主戰場。而我國沿海地區接近用電負荷中心,風電接網條件好,易于消納,發展海上風電的理由更加充分。
但是,目前我國海上風資源的開發一直躊躇不前,被冠上了“水中白象”的別稱(英語中用“白象”來形容昂貴而無用的東西)。具體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海上風電比重小。相比陸上風電,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歷程短、裝機容量小,在整個風電市場中占比很小,僅為 0.4%左右;二是項目進展緩慢。2010 年 10 月,我國第一批海上特許權項目招標結果出爐,第二輪特許權項目招標也蓄勢待發。但截至目前,首期海上風電中標的4個項目均未開工建設;三是參與人不少,授權不少。海上風電項目招標讓不少企業摩拳擦掌,但中標的企業大多抱著“圈地”的想法。
筆者認為, 針對目前海上風電現狀探根求源,我國海上風電需要解決投資、技術和電價的經濟技術方面瓶頸問題。幸運的是,這些必須解決的問題雖然棘手,但并非無解。
第一,如何充分發揮海風效率和風機發電效率的問題,也就是如何選擇海上風場和風機的問題。風場場址所處的氣候條件將直接決定風機可利用率和發電效率。參照中國海域的氣象水文資料,海上風場的選址不是問題。根據中海油掌握的中國海域氣象水文資料,經過多年對海況資料的分析和研究,筆者認為北緯32°線以北的區域不受臺風侵襲,且風資源豐富,特別是渤海灣、江蘇和浙江沿海海域。在這些海域不僅要開發沿海地區的潮間帶、潮下帶灘涂的風資源,更應該開發近海、深海區域的風資源,這些區域風速高,靜風期少,風電機組等效滿負荷利用小時數高,具備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的良好資源條件。
第二,如何解決風機在大海里站穩“腳跟”的問題。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由三個部分組成:塔頭、塔架、基礎,其中基礎被認為是推高海上風電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選擇經濟合理適用的基礎結構及施工方法是海上風電場開發的關鍵,那些在海上施工和海上安裝等領域具備優勢的企業將搶得先機。
第三,如何解決單臺風機規模與腳身匹配的問題。這個問題屬于規模和投資的經濟技術范疇,合適的規模匹配適合的投資,追求最小的成本是終極目標。至于海上單臺風機規模與腳身相匹配的問題,目前來講也已不是問題。經筆者計算,海上風機規模在5兆瓦以上才能與基礎相匹配,而國內5兆瓦、6兆瓦和國外6兆瓦、8兆瓦風機已成型,可以投入使用,單機成本和價格也基本固定。
最后,解決發電成本與上網電價的匹配問題。發電成本取決于投資和規模,上網電價不但取決于發電成本在而且還取決于國家政策。在國家海上風電政策不完善的情況下,海上風電必須聚焦于技術和成本。
綜上,筆者認為,大型能源央企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著力海上風電業務,一旦規模化海上風場的建成,對國家進行海上風電評估及上網電價的補貼等政策將具有指導性意義。屆時,將會開啟中國海上風電開發的黃金時期,使開發海上風電資源不再是“水中白象”。
(作者單位: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冷能利用研究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