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有兩條路擺在我們面前:一是為了GDP增長不顧一切,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大干快上;一是治標與治本相結合,保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應急措施與長久大計相結合,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我們選擇了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環保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統籌城鄉和區域環境保護,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回眸2009,我國在經濟企穩向好的同時,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扎實推進,為完成“十一五”約束性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很多地區的群眾從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中受益。
節能減排——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目標不變,標準不降,力度加大
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央在制定和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中,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節能減排作為擴內需、保增長的重要抓手,作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2009年是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關鍵一年。“要毫不松懈地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工作。”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態。各地、各部門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保增長擴內需的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堅持節能減排不動搖,目標不變,標準不降,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
節能減排重點工程的實施力度繼續加強,4萬億投資中,很大一部分投向了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 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廣高效節能產品;提高項目節能環保準入門檻,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環評制度成為宏觀調控的一個控制閘,對簡單低水平重復建設、“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項目設置“防火墻”,對總投資1348億元的32個建設項目環評報告書作出不予批復或暫緩審批的決定。
截至去年6月30日,全國已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7467臺,累計節約原煤1.6億噸。截至去年8月底,建成污水處理能力518萬噸/日,垃圾處理能力1.6萬
噸/日。鋼鐵、水泥、焦化及造紙、酒精、味精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有力地推動了節能減排工作。
生態建設——
中央林業投入再創歷史新高,森林覆蓋率提前實現“十一五”目標
2009年,黨中央召開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首次中央林業工作會議,全國掀起了加快林業改革發展的新熱潮。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全國已確權林地面積15.14億畝,占集體林地的59.4%。林地承包到戶后,農民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敢于投入、舍得投入。通過精心經營林地、發展林下經濟和森林旅游,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已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的地方,收到了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顯著成效。
強林惠林政策實現重大突破。森林經營首次列入中央財政預算,由中央財政安排5億元,在11個省區和大興安嶺林區開展撫育補貼試點工作。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由每畝每年5元提高到10元,廣東、福建、江蘇、湖北、北京等省市決定將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到每畝每年15元至60元。造林補助標準從每畝100元提高到每畝200元。森林保險試點投保金額達984億元,落實林業貼息貸款160億元和中央財政貼息資金6.5億元。中央與各地完善了林業投融資政策,林業投資大幅度增加,中央林業投入再創歷史新高,2009年達到691.7億元,增幅13.9%。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