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觀點遭到了上述企業負責人的堅決反對,“這是很大的認識誤區。”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們目前也承擔某二線城市的自來水供應及污水處理工程,“我們接到這個項目,感到的是崇高的使命、無限的壓力。我們要做百年老店,一旦出現問題,不僅服務會被政府終止,也會對我們的品牌產生致命的影響。”
不過,北京市民張先生說:“如果自來水供水都讓社會企業去做,的確不太放心。這些不乏先例,像法國威立雅收購蘭州自來水廠之后,導致水價上漲,老百姓意見極大。”
但也有一位李姓高校教授向《中國經濟周刊》表達了不同意見,“政府應該放權讓社會企業去做。因為市政所屬公司雖然水平高、技術先進,但也養了一批懶人。明明社會企業做只要花3億元,為什么要政府所屬企業花5億元來做?這不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嗎?”
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環境問題,怎樣花最少的錢,解決諸多問題,市場化的確是個不錯的良方,但在保障公共利益與市場機制健康運行間如何達到平衡,卻是城市政府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難題。
誰在攪局?
對環保企業而言,資金和技術是企業發展的兩翼,缺一不可。有資金沒技術不行,核心技術有資金也買不來;有技術沒資金也不行,因為環保行業的某些分支領域屬于資本密集型,沒有資金連入場券都拿不到,更別說進場競爭了。
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資本往往會有更大的殺傷力。有位不愿具名的國內知名環保上市公司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環保產業的朝陽氣息也引來了一些危險的資本大鱷,他們大有借資本之淫威到環保產業的池塘來攪局之勢。比如,假設垃圾處理每噸要收費100元,但他們財大氣粗,準備三五年不盈利,開價每噸直降40元,這就使得常規經營的企業無法與之抗衡,乖乖繳械。
在環保產業,資本的力量早已顯現。2007年,收購蘭州供水集團股份公司投標時,有兩家競標者報價分別為4.5億元和2.8億元,而法國威立雅卻報出了17.1億元的高價,結果自然是價高者得。
還有一種危險的傾向是,有些資本大鱷,他們并不具備專業的環保技術,僅僅是被環保產業所吸引,投幾個億先來試試水,之后常常是把這個產業的水攪渾了,自己也得不到發展。
該人士希望這種現象能得到有關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要對相關企業進行必要的監管,畢竟市場不是萬能的,不能一切由資本說了算。只有得到政府必要的監管,資本才能對產業的發展形成正向的助推作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