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2012年的節能減排還將采取哪些措施?
解振華:2012年是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一年。我們將全面落實“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重點推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強化政策引導。抓緊出臺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實行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出臺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方案,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系。加大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實施力度,試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制度,適當提高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收費標準。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繼續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抑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支持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制定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制度。
二是嚴格目標責任。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能源消費統計指標體系。開展對地方政府節能目標責任現場評價考核,繼續發布各地區節能目標進展晴雨表。推進節能減排績效管理,完善節能減排評價考核機制和獎懲制度。
三是突出重點領域。啟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消耗在線監測體系建設試點,提高重點用能單位和行業的能效水平。推進能效標識和節能產品認證。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新能源汽車和公共交通發展,實施綠色節能建筑行動,切實推進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節能減排。繼續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
四是加強重點工程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加快實施節能改造、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和節能能力建設等重點工程;支持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脫硫脫硝設施建設,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村面源和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
五是積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擴大循環經濟專項資金規模,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行動。加強“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推進餐廚廢棄物利用,深化再制造示范試點。實施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和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加大清潔生產推行力度,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領域開展清潔生產示范。
技術節能 “十二五”仍占半壁江山
《中國投資》:“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推進技術節能方面具有哪些舉措?
解振華:實現節能目標主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推動技術進步和加強監督管理來實現,即結構節能、技術節能和管理節能。溫家寶總理在2011年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節約能源不是簡單的減少使用,也不能降低居民生活質量,根本上要通過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十一五”期間,國家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和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有力地促進了節能技術、設備、產品的推廣應用,一大批節能技術普及率大幅提高,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明顯大幅度下降,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從2008年開始,我委會同有關部門連續組織編制并公布了三批《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從全國各地征集的近2000項節能技術中遴選出115項重點節能技術加以推廣。在結構節能與預期目標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技術節能對實現“十一五”節能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貢獻率達70%以上。
“十二五”時期要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6%的目標,需節能約6.7億噸標準煤,其中需要通過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形成的節能能力達到3.3億噸標準煤,也就是約一半要靠采用節能技術,實施節能改造和推廣使用節能產品。我們將加大節能重點工程實施力度,實施鍋爐窯爐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節約替代石油、建筑節能、綠色照明等節能改造工程,以及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節能產品惠民等工程,加快節能技術推廣普及。我們將加快節能減排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實施節能減排重大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工程,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范,編制節能減排技術政策大綱,繼續發布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建立節能減排技術遴選、評定及推廣機制,為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投資》:“十二五”國家在加強管理節能工作方面有哪些舉措?
解振華:一是組織實施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強化對年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準煤以上及有關部門指定的年綜合能源消費量5000噸標準煤以上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監管,強化企業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二是加強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推動重點用能單位按照《能源管理體系要求》(GB/T2333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體系,實施能源利用全過程管理。三是加強能源計量統計工作,推動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努力實現能源計量數據在線采集、實時監測。四是開展能源審計,要求重點用能單位按照《企業能源審計技術通則》(GB/T17166)的要求,開展能源審計,提出切實可行的節能措施,在此基礎上編制企業“十二五”節能規劃并認真組織實施。五是開展能效對標達標工作,重點用能單位主要工業產品單耗必須達到國家限額標準,有地方能耗限額標準的,要達到地方標準。推動企業積極開展能效對標活動,促進企業節能工作上水平,上臺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