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以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迫使人類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和環境約束的今天,發展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
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走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發展綠色經濟,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當下中國最迫切的任務是,如何在嚴峻的國內背景下應對即將到來的減排責任。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仍然是我國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利用碳交易市場機制,借助綠色利益驅動,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必由之路。中國要盡快構建一整套與發展全國統一碳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碳市場技術路線。
當前,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遏制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破壞,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熱點問題,“氣候變化”也成為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名詞。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社會從上世紀90年代起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其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年)、《京都議定書》(1995年)、《巴厘島路線圖》(2007年)等,都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
2009年是應對氣候變化極為重要而又特殊的一年。由于《京都議定書》的減排協議將于2012年屆滿,今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締約方第15次會議將成為“后京都時代”談判的重要關口,確定2012年之后的全球減排框架,之前無需承擔減排義務的發展中國家也將被納入量化減排協議之中。而國際金融危機的產生、發展及由此帶來的大國政策調整,尤其是中美之間頻繁的能源與經濟對話,給哥本哈根談判進程增加了重要變數。因此,深入思考氣候變化和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經濟走勢以及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思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綠色經濟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共識
上世紀80年代,隨著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成立,數千名國際知名科學家致力于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一系列實證結果表明: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這個變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類的各種活動效應共同引起的;近50年的氣候變暖,主要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氣候變化已給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帶來了重要影響,預計未來50~100年全球氣候將繼續向變暖方向發展,并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2007年4月6日,聯合國安理會首次把由環境惡化引起的地球氣候變暖問題納入政治議程,這標志著地球暖化作為世界性威脅,被提升到了全球安全的層次。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社會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
1997年簽訂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具有里程碑式的深遠意義,它將氣候變化這一環境問題、政治問題轉換為可操作的經濟問題。《京都議定書》對二氧化碳的減排標準做了明確規定,根據“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這一事實,按照所有國家根據“共同但有區別”減排的原則制定出來的全球減排溫室氣體之可操作細則,這一細則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數量,要比1990年減少5.2%,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8%;新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則不必削減,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在日本和歐盟均已簽字的情況下,美國作為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占世界總量的近1/3),因擔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會影響很多行業的生產,布什政府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世界減排制度框架形成之始就打上了大國政治經濟博弈的烙印。
2008年以來,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迫使人類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和環境約束的今天,如何堅持可持續發展,走綠色復蘇之路,無疑是各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處于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漩渦之中的美國面臨更為巨大的壓力,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上臺后,推出了節能減碳、降低污染的綠色能源環境氣候一體化的振興經濟計劃,極力推動能源產業、綠色經濟的發展。奧巴馬政府希望通過能源產業和綠色經濟的發展,再造美國增長。從推動的規模和力度來看,美國的“綠色新政”很有可能比10年前的新經濟革命意義更為重大、更為深遠,美國力圖通過“綠色新政”再次主導全球經濟的制高點。迫于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壓力,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響應,極力推行“綠色新政”,試圖以“綠色經濟”為新引擎,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和最大的發達國家的美國積極應對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表明發展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綠色經濟”在應對氣候變化、有效緩解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必將發揮巨大作用。
綠色經濟與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一脈相承
綠色經濟是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于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的藍圖》中首先提出來的,主張從社會及其生態條件出發,建立一種“可承受的經濟”。一般認為綠色經濟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高效地、文明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從而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一種生產方式或經濟發展形態。它包括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綠色GDP、綠色核算、綠色信貸、綠色金融、綠色投資、綠色資本、綠色網絡等。綠色經濟的發展既是對21世紀現代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深刻變革,又是對工業革命以來幾個世紀“先發展,后治理”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否定,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與綠色經濟同期被提出來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還有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實際上,這是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為擺脫環境危機和能源危機,旨在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的一脈相承的經濟發展模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